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

"人權之法理基礎" 再述(六十)---- 上

尋找造物主( The Creator )
父母境界-----行自境界,從父所得 (IV)
行自境界,從父所得-----四念處(正念、念根)----- 一乘道
莊子曰 :「至仁無親。」
商大宰蕩反問 :「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謂至仁不孝,可乎?(見同上莊子天運)
沒有親情就沒有愛護,沒有愛護就沒有孝敬,所以,至高無上的仁慈等同不孝,可以這麼說 ?
莊子提起至仁無親,其目的在於營造普世的父母境界。而且,仁德是天道非僅是人道,乃萬物的理性。
物性乃同性相吸異性相次斥,物以類聚,稱之自然,亦名理性,仁即是此理性的表現。
若人之理性,侷現於己出,父母慈愛子女,子女孝敬父母,並且,以父母慈愛子女孝敬,將仁予以窄化或定型化,受傷害的,何止是仁道,孝道亦難免不受波及。
物傷其類,同門操戈,能避免乎 ?
莊子乃謂 :「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過孝之言,不及孝之言也。..................故曰 : 以敬孝易,以愛孝難 ; 以愛孝易,而忘親難 ;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 ; 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 ; 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忘我難。夫德遺堯舜而不為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 : 至貴,國爵并焉 ; 至富,國財并焉 ; 至願,名譽并焉。是以道不渝。」( 註解一)
莊子的解說,可是衝著言必堯舜文武周公的老夫子而來。
大道廢,有仁義 ; 智慧出,有大偽 ; 六親不和,有孝慈 ; 國家昏亂,有忠臣。(見老子第18) ( 註解二)
老子莊子追求自然狀態的父母境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