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3)
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 莊子安排此儒道空前盛會,頗費心思,但場面樸素,然,天龍八部來集。兩大宗師親自就座。世俗禮數全免,惟,開門見山(Open The Door, See The Mountain): 孔子首先陳明「仁義」乃先王先聖經典的精要,如同堯舜文武周公顯靈。 老聃循著蘇格拉底(Socrates)的辯證模式(Dialectic),要求孔子確認「仁義」乃人的本性,並下定義(Definition)。接著引導孔子進入「洞穴」(The Cave)。 孔子處於明暗不定的「洞穴」,看出先王先聖的影像,虛幻不實。其流傳的經典,精華已失,只是糟魄(粕)。 老聃指出:既然仁義乃人的自然本性,為政者當守「在宥」之道。三王五帝的施政,提倡仁義,獎善罰惡,不但不能保育人的本性,反而亂其性、擾其情。 現今夫子高舉先王仁政,高唱仁義,無異大街小巷,敲鑼打鼓,尋找迷失本性的兒子。這豈不是嚇走兒子,逃逝無蹤?「若擊鼓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以上參考莊子在宥、天道、天運) 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見老子十八章) 三王五帝不守「為政之道」在「在宥」,拋棄保育人民自然本性的大道,提倡仁義,獎善罰惡,擾亂人性,簡直捨本逐末,背道而馳,白費心機。 故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老子十九章) 為政之道「在宥」也 ,不離父母境界。 老聃說道:「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見莊子天運) 泉水乾枯,水池見底,魚群困在陸地,身身相觸,喘氣吐涎沫互相潤濕 ,以延長生存機會。如同背離大道的人類社會,民生疾苦,災情頻傳,呼仁喚義,處處聞聲救苦,人性光輝照於黑暗大地? 天降大雨或泉水湧出,水池與江湖又相連接,魚群不再身身相觸,魚不再吐氣吹沫,各自悠遊於江湖水域,重獲父母境界 ,各奔前程。 老聃引領孔子走出「洞穴」,得到真正的解放,深悟父母境界不可捨離,個人目的自主存焉。仁的真諦在此也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4.27 2013.08.17,po again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