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6

佛陀係以三明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見增一阿含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第八經。] 三明的開發有先後秩序,即先開發宿命智明,然後天眼智明,最後,漏盡智明。 佛陀坐於菩提樹下,先以宿命智明,觀察自己累世生死情況。 為什麼會有老死? 佛陀自問: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佛陀回答自己: 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没有「生」,那來「老死」?但是非能自主? 生由於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生是有因有緣。 佛陀又自問: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佛陀又回答自己: 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識入胚胎(色),稱名色。使胚胎潛藏新生命。識與名同一,無形質。 佛陀以宿命智明不斷觀察自己累世的生死情況,不得不暫作結論,識是生命的源頭,識入胚胎稱名色,開展另一生死,即生命期。 宿命智明就是高超的回憶能力。所有過往就在「識」裡。記憶再清楚詳盡,仍以「識」為本。「識」就是每個人生生世世所有往事的全部記錄。 因此,佛陀不得不暫作「結論」: 「識」是宿命智明的極限,「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結論:「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這是識緣名色,也就是識緣行(生命)所開展的苦聚人生。 然而,佛陀接著開發天眼智明,觀察現時眾生的生死情況。 佛陀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察出某人死後,「意生身」隨即出現。 意生身,又稱中陰身,狀似童子,極其聰慧,尋香而行,亦稱乾達縛,是中有,一旦識入胚胎或識緣名色,即消失。[參考:瑜珈師地論,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一。] 意生身不記錄在識裡,是識的前緣,既稱意生身,就是「行」,是行緣識,才有識緣名色。 佛陀以天眼智明觀察出超越「識」的「行」,突破宿命智明的極限。 佛陀遂自問: 「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佛陀做以上總結論,找到滅苦的方法:「無明無故無行,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陀宣稱: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參考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佛陀悟出十二因緣法,漏盡智明顯現,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成佛。 [參考:增一阿含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第八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