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9

佛陀依照諸佛對於大眾的說法漸次,亦即依照諸佛所建立的說法慣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升天之論。』 佛陀先為大眾解說布施與持戒的意義與功能。所謂布施,即財施與法施。未入佛知見,仍以財施為主。布施是造福、立善功。所謂持戒,就是受持五戒及八關齋戒,得以端正品德、不犯惡過。因此,布施和持戒成就福德或功德,遮止煩惱與過錯。累積福德,造就福業,無願不成。 布施如同在福田播下種子,持戒如同去除福田雜草。兩者兼行,種子成樹、開花、結果,現世安樂,來世依其意願,生於天上或人間,不入三惡道。 布施所得的『功』,與不持戒所犯的『過』,不能功過相抵,何者先成熟,何者先報應。 若僅布施而不持戒,有福無德,即或不入三惡道,常與阿修羅道相應。阿修羅有福無德,性多疑嫉妒,障礙解脫道,非真正善道。 布施、持戒者,常在人天享樂,惟,仍難免輪迴之苦。尤其,五欲令人心穢慧羸,而淫欲更為大患,種下入三惡道之因。因此,佛陀提醒,『欲為不淨』、『欲為不淨行』、『欲為不淨行,淫為大穢』。為避免『五欲』『淫欲』所帶來的災患,應當體悟『出要為樂』,在家恒持五戒,不犯邪淫,於六齋日,持八關齋戒,不淫。若方便出家,『出家為要』『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即時出家,永斷淫欲的煩惱與災患,不淫。 佛陀說完上述論說後,觀察眾人心際,若已心開意解,接受佛陀的說法,就進一步依諸佛常所說法,為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令大眾入佛知見,於心田種下如來慧,心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証初果須陀洹。{參考:增一阿含卷九,慚愧品第十八,第四經。增一卷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第一經。增一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第一經。增一卷七,五戒品第十四,第五、第六經。} 成佛就是圓滿福德與智慧,布施、持戒成就福德,領悟『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諦,見諦,入佛知見、種下如來慧。則布施、持戒與見諦,已具足福德、智慧的根基,若能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發願成佛,必能如願。 {見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賢聖八關齋法。另參考釋從信師父解釋,優婆塞五戒、八關齋,阿含精舍發行,一九八七、七、一,頁八十以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