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0

「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欲想,況復欲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無眾生想,況復恚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無自身想,況復身見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無有戒想,況復戒取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無有法想,況復疑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 外道異學以嬰兒「無欲想、無眾生想、無自身想、無有戒想、無有法想」,認定「欲使、恚使、身見使、戒取使、疑使」,乃人性的自然傾向,斷除五使,回歸嬰兒無知時期,不但違反人性而且反智,豈有斷除必要。以此論調斥責佛陀弟子,令生斷或不斷「五下分結」的疑惑。 佛陀責問鬘童子,是否因為外道異學的斥責,質疑斷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的正當性?豈能空言「受持五下分結」,而不斷除! [參考中阿含卷五十六,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 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入有餘涅槃界,没有慧解脫情事,必須先得正定,以四禪八定為善法,斷除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等惡法。 行於八正道,以正見為前導,依次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然後正念,成就正定。 在正精進階段,以四正勤(或稱四正斷)增長善法,對治惡法。 未生惡,令不生。己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惡即惡法,五下分結等屬之。善即善法,四禪八定之謂。没有善法對治不了惡法,斷除只是空話。 離欲離諸惡不善法(離只是暫時),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二禪。離喜、貪捨,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三禪。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四禪。於每一禪定觀生滅、興衰,雖不得漏盡,亦可得諸行止息,斷除五下分結。[參考同上] 鬘童子並不以佛陀的諄諄教誨為訓,即時斷五下分結。過了一段日子,終以「世有常、無常 、有底、無底,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終、不終」等大問題,向佛陀攤牌。佛陀斥責後,以「毒箭喻」(即中毒箭的人無視病情嚴重,竟提出若干問題、拖延救治)加以調御。[見前佛陀的鏡子之二十一。] 鬘童子抛棄世智聰辯、世間成見,重新悟入四聖諦而得見諦,入佛知見,即腳踏實地,依八正道,得正定,不但斷五下分結,而且漏盡成阿羅漢。 佛陀是無上調御丈夫,桀傲不馴的鬘童子,終於成為佛陀閃亮的鏡子。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