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7
佛陀的獨子,羅云(羅睺羅),有次來到佛陀面前,請教佛陀:「云何知、云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亦即,如何觀「五蘊無我,無我所」而解脫? 佛陀告訴羅云,應觀五蘊十八界,「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得以解脫老病死,究竟苦邊。 [參考雜阿含第一九八經、第一九九經。] 爾後羅云依法觀察,並認為可以「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早日完成出家學佛目的。因此,又到佛陀面前,請佛陀特別說法(即說增上法)。 佛陀認為羅云的心解脫慧未成熟,因此,要求羅云向眾人解說五受陰、六入處乃至尼陀那法(即十二因緣法)。 羅云完成佛陀的交待事項,也從解說中領悟五受陰、六入處、十二因緣法皆引人趣向涅槃,因此,充滿自信,又來到佛陀面前,提出同樣要求。 佛陀觀察羅云的心解脫慧已臻成熟,已「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足堪任受增上法。因此,佛陀交待羅云觀五蘊十八界無常,認可羅云得「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以解脫老病死。 [參考雜阿含第二00經。] 羅云得「增上法」,即於祇園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觀五蘊無常。佛陀不放心,經行至羅云處,要羅云修「安般法」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除去諸結使。 爾後,羅云依佛陀所授的安般法(安那般那念,觀出入息)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而開發宿命智明、天眼智明,如實知苦、苦集、苦盡、苦出要(即四聖諦,八正道與十二因緣法的精要),因而,欲漏、有漏、無明漏盡,心得解脫,得解脫智(漏盡智明),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如實知之。 [參考增一阿含卷八,安般品第十七,第一經。] 羅云同於佛陀,皆是三明解脫,而且,也同於佛陀,依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 佛陀證無上正等正覺,而羅云證阿羅漢,差別很大,佛陀對於自己兒子有所保留?避免偏私之議?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