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9

「苦、集、滅、道」四聖諦,依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果律而建立。自知自覺苦的產生與產生的原因,自修自證苦產生原因斷除,苦不再產生,苦滅。 有此苦的產生原因(苦因,「集」),所以有彼「苦」的產生。斷除苦因(修「道」),苦果不生(苦「滅」)。 八正道是斷除苦因的方法,苦因斷除,苦果不生,得到苦滅的「果」,八正道就是苦滅的「因」。 因此,「苦」是「果」,「集」是「因」。苦「滅」是「果」,八正「道」是「因」。而且,集斷就是苦滅,兩者相互印證。 修習八正道,應知苦、苦因,知道斷除苦因的方法,逐步斷除苦因,達到苦滅。因之,修習八正道也就是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 所以,佛陀說道:「我從彼道(即八正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見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所謂道跡,就是有人走過的道路,指過去的佛陀已走過八正道。然而,佛陀走上八正道,並無任何人指引,完全是自知自覺,而且,自證成佛。 走上八正道修習四聖諦,秉持佛陀自知自證的精神,清楚自己的進境,從斷集證滅的程度,得自我判斷,斷「身見、戒取、疑」就是證初果須陀洹。斷上述三結使,薄淫、怒、癡,即證二果斯陀含。得初禪以上,斷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即證三果阿那含。貪瞋痴永盡,開發三明六通,即證阿羅漢果。如實自知自證,不用他人印可。 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等五陰熾盛,所以稱苦,係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作的價值判斷。因此五陰身心所有感受,無論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苦就是明示離苦、滅苦的迫切與正確。因此,舍利弗於觀色、受乃無常、磨滅、苦之法,進而觀色、受無常、磨滅、苦之法,亦是離欲、滅盡、捨之法,瞬間,心解脫、慧解脫。 集,Samudãya,原因(cause),抽象而言,指無明,具體言之,指貪、瞋、癡,而貪欲最活躍,乃意行之指標,因之,常以喜貪、欲染表達之。故而,Samudãya,不譯作原因,而譯作「集」,表示原因極細,極繁,呈累積、積聚狀。故而贅作說明。 總而言之,四聖諦是法輪,是佛陀、佛陀鏡子的由來(因)。捨「因」豈能成「果」?「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豈能違背因果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