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感言和敢言 (六)
感言和敢言 (六)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佛陀入滅迄今已逾二千五百年。佛法從正法五百年或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進入末法時期(一萬年)。現今佛法已處於末法時期,應無疑義。 隨著末法時期的來臨,學界把彌勒 (Maitreya)菩薩和阿夷哆(Ajita)尊者混同。阿夷哆是彌勒菩薩的名字( first name) 。將來 「佛教新紀元」開展,阿夷哆尊者先行下生當轉輪聖王儴佉(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先行。儴佉輪王平治天下八萬年後,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稱彌勒佛,是彌勒菩薩的本尊。都轉法輪。頗有道理? 而,民間信仰更分不清楚佛和轉輪聖王(或明王)的區別,不都是轉法輪嗎? 尤其,轉輪聖王,不轉法輪,如何稱轉輪聖王? 彌勒菩薩和阿夷哆尊者,都是神聖和救世的。當然,沒有不同於救世主(Messiah)! 佛、明王、救世主都是慈悲,慈悲就是博愛。能不聞聲救苦,隨傳隨到? 彌勒佛能不感召在先,派出先遣部隊? 人掌控萬物,也幾乎操控一切。更擅長矛盾律,佛、菩薩、上帝和神明,如何免於兩難論式 ( dilemma )? 世智聰辯的有識之士,不應自陷於先驗的矛盾律。一方面訴求個人的目的自主 ( Autonomy of Purpose),另一方面,又要他人做為完成其個人目的的工具。佛、菩薩、上帝和諸方神明,不免於受人支配嗎? 書呆子基於信仰,雖然不置疑 : 人壽能否達到八萬歲,或阿難尊者傳達有誤。但是,堅信末法時期,沒有佛、或辟支佛出世。至於,救世主 (Messiah)是否出世? 其詮釋權在猶太教 (Judaism),或天主教 ( Catholicism),或基督教 ( Christianity) ,誠非佛教徒所能置喙。 上世紀,泰國有位頭陀行的出家人,早期抱者成辟支佛的信心,堅持頭陀行。後來,世無二佛 ( 見增一卷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第一經)念頭呈現,理解佛法正、像、未,既無佛出世,亦無辟支佛出世,除非法滅。因此,放棄成辟支佛的信念,不捨頭陀行,依於八正道,走向阿羅漢道。成就一代高僧行誼,稱阿迦曼尊者。 尊者獅子吼,天人同讚!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感言和敢言 (五)
感言和敢言 (五)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說不走就不走 ! 唉? 走不動?」 「先生,不要學阿修羅,老是對佛陀生疑,認為佛陀跟阿修羅只講四諦,跟諸天講五諦。」( 見增一卷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四之二、 第三經) 「疑佛、疑法、 疑僧、 疑戒,不得四不壞淨,無從入佛知見。 四聖諦稱法輪,是如來慧,不得四聖諦,沒有慧根,如何成佛?」 「先生,想知道佛陀如何轉法輪?」 「說來聽聽,作個比較。看誰光說不練? 又,練了能產生什麼效果?」 「先生,佛陀最初在鹿野苑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建立佛法僧,開展佛教紀元。 所謂法或佛法,就是四聖諦。 四聖諦即法輪,佛陀講解四聖諦,開展佛法,就是轉法輪,佛陀從度五比丘初轉法輪,佛法流行三界,不因佛陀入滅,不因佛法有正、像、未,而停止流行,故稱法輪常轉。」 「先生,佛陀如何度五比丘? 就是三轉十二行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陀如是初轉法輪,五比丘知、解、斷、證、修後,本所未聞法,眼生智生明生覺生光生慧生,皆成阿羅漢。」 「哦? 什麼是三轉十二行四聖諦?法輪用說的?不用練?能成什麼功?」 「第一轉,佛陀諭知五比丘,當知有八苦,簡而言之,就是五陰(蘊)熾盛苦。 苦的原因(集),也應知,喜貪搏食、觸食 、思食 、識食(四食) ,長養五陰身,蘊藏貪瞋癡,苦生苦滅,何曾斷絕。 苦的原因斷除,貪、瞋、癡永盡,苦狀消滅(滅諦) ,也應知。 八正道斷除苦因,八苦、五陰熾盛苦完全消除,也應知。 五比丘聞後,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初果須陀洹。 第二轉,苦狀已知,當深入理解。苦因已知,當求斷除。 已知苦因斷除,當求證苦狀的消除乃至貪瞋癡永盡。 已知八正道可斷除苦因、苦狀,當修習以迄貪瞋癡永盡。 第三轉,苦諦已知已解當出離。集諦已知已斷當出離,滅諦已知已證當出離,道諦已知已修當出離。 所謂出, 出離,即解脫,度老病死苦海,究竟苦邊,到達彼岸,因此,捨舟上岸,才是真正解脫,登彼岸後,開發三明六通,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故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受後有。 成阿羅漢。」 (以上參考增一卷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第五經,雜阿含第379經,第383經第385~390經) 「哦,我昏倒了,這不是法輪功!」 「是的,這不是法輪功。是度老病死苦海之法輪。」 「四聖諦這法輪,唯有佛陀能轉。此法輪,諸天世人魔若魔天人及非人所不能轉 (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 。 也無能阻擋佛陀(過現未)轉法輪。」 (參考增一卷十四、 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 第五經,雜阿含第三七九經) 「佛陀一旦轉動法輪,此法輪常轉,正、像、未法期間,從不停滯,直到法滅。 彌勒佛出世,亦轉此法輪(苦、集、滅、道四聖諦) ,開展佛教新紀元」 法輪常轉,勿庸代勞,無可取代,故說。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感言和敢言 (四
感言和敢言 (四)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先生, 你真能代表彌勒菩薩和阿夷哆尊者嗎? 你曉得祂們如何成菩薩、成尊者嗎? 最起碼,先生,你已入佛知見嗎? 」 「我已成佛, 彌勒和阿夷哆都要歸依我這"真我",你們都要入"我 、真我”知見, 不是入佛知見! 」 「再說,我是佛,不是佛教徒,不爬階梯,不用入甚麼佛知見,"我、真我”的知見才是佛知見! 」 “我、真我”創立自由宗與教,擁有絕對的自由,只講自由。 眾生為追求真正自由,必須三自歸,歸依俺、歸依 咱、歸依我、歸依俺咱我。」 「先生,你念咒語? 」 「俺、咱、我 的確有 Dharani 和 Mantra的超高效力。不是Maha Garuna和 Maha Siddharthapatra Mantra或Dharani可比擬的,簡直小巫見大巫! 」 「大家唸俺、咱、我,成為自由宗與教的信徒,必須完全忘我、無我、不得有我,得到完全的自由,才能和宇宙的”我、真我”相應,得到"我、真我”的加持。再說,大沒有什麼用,真才有用,才稱善,所以,我不講大我,只講真我。」 「很玄? 大有來頭! 」 「不,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歸依我真我-俺、咱、我 ,才能得到完全解放,才能獲得解救 ! ”我、真我”是救世主(Messiah),來救世的 ! 」 「“我、真我”為解救眾生,獲得完全真正自由,特製法輪,大家一齊來轉法輪,解救眾生! 」 「歹年冬夠(多)狂人! 」 「“我、真我”才真正碰到狂人加書呆子! 」 「書呆子,誰註冊過法輪?又誰真正見過法輪? 」 「不跟你這個書呆子談”法輪”了!」 「 先生! 別走!」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感言和敢言 (三)
感言和敢言 (三)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忘了「阿難」, 無災無難,天下無難事? 的確,「成佛」不難。 「成佛」不是佛教的專利。 誰有權力設定那麼嚴苛的成佛條件?還特別指定人選! 「佛」就是覺者。 每天醒來不就是「覺」嗎? 不醒不稱「覺」。 又, 我天生異秉,超越拿破崙 ( Napleon Bonaparte) 。 他少睡, 我不用睡。 我自覺自知, 我不只能當皇帝, 而且,還能「成佛」。 成佛是自覺自知自證。 又誰能否定我的內証?世界上從未成立任何"成佛認證機構"! 而且,「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這句話, 誰申請過著作權? 「先生, 你有三明六通嗎? 」 「哦 ,我有專機, 是噴射引擎加裝太陽能發動機。使用太陽能全功能發電照明 。出門有加長型專用轎車。 另同音速跑車。 銀行專戶由專家幫我管理。 還有, 我擁有侍衛群和侍女群 。尤其, 我專用3GN次方的腦控式手機, 另加裝維基解密的專用解碼器。 誰都逃不出我的法眼。」 「先生, 你是比照輪王七寶? 」 「有何不可? 我白天當佛, 接受十方供養 。夜間當輪王,廣行十方布施。 完全是十方來十方去。 我是覺中之王者, 王中之覺者。 就是彌勒和阿夷哆的合體, 和全權代表。」 「不服? 直接找彌勒和阿夷哆問! 」 「上不了兜率天? 你有能力質疑我? 」 「自己成不了佛! 就不允許別人成佛, 中了阿難的毒。」 「你不成佛, 怎麼知道我不成佛。」 「這種事, 最好請教「莊周」。 惠施沒甚麼好下場。」(參考莊子秋水 ) 「自由! 宗教自由! 我創立自由宗與教。 我受到宗教自由的保障。」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感言和敢言 (二)
感言和敢言 (二)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人的均壽不可能達到八萬歲或八萬四千歲。這是常識問題。而且,中國人稱皇帝萬歲或萬歲爺。人人都活過八萬歲,萬歲、萬歲爺只不過是孩童。難道, 皇帝稱所有人爺爺、老爺爺 ? 當皇帝有甚麼尊嚴? 活得長久,長壽幾乎是所有人的共同願望,所以,皇帝犧牲點尊嚴,值得。 但是,人活到八萬歲甚至八萬四千歲,可能嗎? 除非,地球繞太陽的速度,快上千倍。或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縮短千倍,那時,人壽八十歲等同八萬歲,八十四歲就等同八萬四千歲, 哦? 誰作得到? 「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 或有眾生不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 見維摩詰經不可思議品第六 ) 維摩詰大居士、老居士作得到 ! 但是已回妙喜國了! 幫不上忙。 人壽八萬歲,怎麼可能? 對了,問阿難尊者! 對! 問題出在阿難! 阿難尊者聽錯或假傳佛旨! 阿難尊者自己成不了佛。 而且,跟在佛陀身邊二十五年,都證不了阿羅漢, 佛陀入滅後,才由金剛子尊者提醒,勉強說出: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自知不受後有。否則,站不上結集大會的台上。 (參考中阿含第33經、 未曾有品侍者經) 問題就出在阿難尊者! 長兄提婆達多屢次謀篡「佛位」, 惡跡昭彰,鐵定下地獄, 成不了佛。 自己成不了佛, 設定不可能的條件 —人壽八萬歲,真是見不得別人成佛。 兄弟兩人擋人「佛路」,不分軒輊。 不要理會阿難尊者!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感言和敢言 (一)
感言和敢言 (一) ------ 寫在 「佛教新紀元」之後 ------ 釋迦牟尼佛 (以下稱佛陀 “ The Buddha” ) 入滅前,公告世人「佛教新紀元」 ( The New Era of Buddhism) 諸大事,即 : 未來閰浮提人壽八萬歲時,阿夷哆 (Ajita)尊者當下生作轉輪聖王名儴佉, 又稱螺。 阿那衯祈,即給孤獨長者,亦當下生作儴佉輪王的居士寶,名善寶。 善寶居士將提供伊羅鉢、般稠、賓伽羅和儴佉等四大寶藏,作為儴佉王八萬年平等施的財源。 儴佉輪王以十善行為正法,並大行平等布施,如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使得普天下人民,免於恐懼、免於匱乏,人人安享其父母境界。 輪王平治四天下八萬年後,彌勒 ( Maitreya)菩薩乃降生一大婆羅門家族。父名修摩梵,乃儴佉王的友好和大臣,母名梵摩越。 彌勒菩薩稍長,出家修梵行,當夜即在龍華樹下成佛,亦稱彌勒佛. 如是開展佛教新紀元,佛法乃重現人間。 (以上參考 : 中阿含第66經,增一阿含卷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第三經,增一卷四十八、非常品第五十一、第七經,長阿含卷六、 第二分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 依據佛陀上述公告, 阿夷哆尊者下生當轉輪聖王,或彌勒菩薩下生成佛 ,其先決條件就是人壽到達八萬歲。 人壽到達八萬歲是常識可見的客觀事實。 問題是人甚麼時候才能活得這麼長壽? ( 參考長阿含卷六、第二分轉輪聖王修行經第二)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後記:
後記: 一九八八年農曆大年初三清晨。 「哦!天女!」我仍未起床,才睜開眼。非醒不可!眼前出現一白衣天女! 「不是天女?」那大天女的眉間白毫,現出鮮紅色澤,微微擺動。明示我:天女沒有眉間白毫! 半年後,遇到果果師,允諾帶我到一位「日中一食,中夜吉祥臥兩個鐘頭」的出家人處,歸依受戒。果果師認為,這位出家人,應符合我所要求的「戒清淨者,第一沙門」。(見楞嚴經卷七) 過一個月,果果師帶我去歸依受戒。儀式完成後,師父說明,我為你証歸依。當然,你也可以依止我學習。學佛就是向佛學, 回去看四阿含. 當晚摯友贈送我四阿含全套, 喜悅步上學佛之途. 一九九四年夏,我路過北市青島東路騎樓下,見一婦人擺攤販賣佛、菩薩塑像。蹲下去,請回一尊菩薩,經過一番洗淨。 「那不就是六年所見的“天女”!」 包裝盒書寫:普渡觀音。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二十)
佛教新紀元(二十)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老居士,別為難我。我是雜菜麵。尤其,我只負責揀菜、洗菜,規規矩矩,分門別類,放置菜籃。廚房沒我的事。」 「而且,我師父要我持八關齋戒,發願等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所以,才特別翻開中阿含第66經。」 「書呆子,現出原形了,還想逮我的小辮子。」 「老居士,我還是從實招來。我師父出過“三十七菩提分”乙書。書中提到,捨菩提分就是解脫界。有三解脫界:一是斷界,二是無欲界,三是滅界。(見釋從信師父著,三十七菩提分,頁223)大家都可以翻開看看。」 「還有?」 「老居士,我師父說,二十五種圓通,若都用慈悲喜捨心來修習,便是大種性,必將成佛無疑。(見同上頁79) 「書呆子,你還藏私!」 「我不成佛,眾生不成佛。」 「書呆子,你該見見天女!」 「見過…哦!普渡觀音大菩薩!」 書呆子,你終於明白了。」 「老居士,別走!那芬頭利花(Pundarika)不長在卑濕淤泥!(見維摩詰經佛道品)」 「書呆子,上人早已回妙喜國了。」 「大菩薩,這一切皆是大菩薩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九)
佛教新紀元(十九)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書呆子,轉輪聖王成就十善業,獲得七寶。佛陀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也獲得七寶。 「輪王善用七寶王四天下,不以兵仗,推廣十善行,使得普天下人民,免於恐懼、免於匱乏,得以營造其父母境界。因此,七寶仍用於增進公共利益。但是,七寶是輪王的專用,且,不可繼承。亦即,輪王的王位繼承人,繼承王位,不繼承七寶。 「佛陀所獲得的七寶,稱七覺支或七菩提分,即念、擇法、精進、喜、猗息、定. 捨覺支或菩提分。是成佛的便捷道器,所以,此七寶列入道諦三十七道品。」 「佛陀發願自己成佛,並願眾生皆成佛。故而,佛陀不專用此七寶。而且,佛陀入滅後,七寶不消逝,仍留給眾生使用 佛陀如何教導弟子及眾生使用七寶呢? 立念於四念處修習七覺支或七菩提分(見中阿含第70、81、98經)。行於八正道交互修習七覺支或七菩提分(見增一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四經)。」 「成就七覺支或七菩提分,可從「此世間父母境界」到達「彼出間父母境界」,並往返自如無礙。亦即,世、出世間,此岸彼岸,往返去回,無罣礙、無障蔽。故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此般若波羅蜜多,即到達彼岸、並往返彼岸此岸、此岸彼岸無礙的智慧,即入不可思議解脫。」 「到達彼岸,捨舟上岸,如筏喻者。書呆子,若欲從彼岸,返回此岸,是不是用原舟筏回?」 「書呆子,若欲從彼岸返回此岸,仍用原舟筏回,就表示上錯岸,原先辛苦筏行的航向錯誤,並未到彼岸,搭上賊船?慎思,從彼岸返回此岸不需要原舟,也不需任何搭乘用具,才稱正確到達彼岸,才稱般若波羅蜜多,入不可思議解脫,這就是佛乘. 才能說出:心淨則眾生淨,則國土淨。佛陀是佛乘,彌勒菩薩是佛乘,諸入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亦是佛乘,阿夷哆尊者亦不例外。」 「而所有道品的修習,其最終目標就在成就捨覺支或捨菩提分。成就捨覺支或捨菩提分的菩薩或行者,稱等覺,等同佛覺。」 「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之覺,是意譯,菩提(Bodhi)梵音譯。七覺支是道諦,是諸佛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極致發揮,其光明豈區區無盡燈光明可比擬!」 「書呆子,你師父怎麼說的?」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八)
佛教新紀元(十八)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老居士,您說過,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見維摩詰經不思議品第六)」 「書呆子,你的意思是,波旬幹了幾十百億年壞事,碰到大善人(儴佉轉輪聖王),受了感化,改名為大將,也做善事,成為善人,就一點事都沒有。」 「老居士,事實顯示,不就是這樣嗎?住不可思議解脫不就等於取得赦罪狀?」 「書呆子,不懂得“捨”,談得上解脫?先不談住不可思議解脫。我問你,波旬給出家人什麼?酒、色、毒品?」 「老居士,波旬只提供出家人利養,過著舒適的日子。出家人因為利養而有名聞,因為名聞更能換取酒色財氣。」 「書呆子,出家人總可以拒絕利養,或即使四事供養豊足,亦可自我節制。當然,不一定堅持頭陀行或日中一食,可以過午不食。」 「是的,佛陀在世時,就有比丘比丘尼捨八種道(八正道)和七種法(七覺支)(見增一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五經) 「書呆子,那些捨八正道的出家人,早已捨離父母境界。就如同小鵪鶉羅婆,離開田埂壠中父母境界,遊於他處,遭到老鷹捉拿空中。(見雜阿含第617經) 「書呆子,立念於四念處(正念)修七覺支,或行於八正道修七覺支,皆不離父母境界。」(參考中阿含第70、98經,增一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四經) 「成就捨覺支、才能談解脫。否則,住不可思議解脫只是夢幻。」 「書呆子,佛陀為出家人建立鞏固長遠的父母境界,出家人不能安住。不能安住,還俗即可。硬是不還俗,處處招惹麻煩,作賊喊捉賊,還迎賊入主。都是賊住」 「哦,老居士,原來獅子長虱子不是波旬說。會是六群比丘說?」 「書呆子,佛陀天生獅子頰,中夜獅子臥(吉祥臥),鼓勵弟子作師子吼,但佛陀將自己比喻為龍。」 「小過不斷,大過不犯,六群比丘,何曾見識師子吼,更遑論師子奮迅三昧(見增一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第十經),還想寄生獅子身上!」 「老居士,六群比丘之一, 闡陀或車匿(Chanda)在佛陀入滅不久,殷勤請教阿難尊者,也得法眼淨。(見雜阿含第262經)」 「哦,他們還想拿我當擋箭牌,說什麼住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書呆子,來吧,就談解脫!」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七)
佛教新紀元(十七)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老居士,轉輪聖王和孔老夫子都是魔鬼剋星。尤其,儴佉輪王更是魔王剋星。魔王波旬因之改名大將。」 「繼續說,書呆子。」 「佛陀之世,轉輪聖王不出現,所以,波旬猖狂。拘留孫佛時,應該也沒有出現轉輪聖王,所以,才有惡魔(大目揵連前前身)的肆虐。」 「書呆子,說重點。」 「老居士,魔王專肆破壞父母境界,而轉輪聖王專司保護父母境界,十善業就是法寶。」 「嗯。所以說,迦葉尊者的頭陀行和孔老夫子的安貧樂道,是不可以沮壞的父母境界。」 「老居士,頭陀行難行,安貧樂道不易守。」 「書呆子,出家人日中一食,讀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德不失,常保父母境界。且,基此仁德,修慈、悲. 喜、捨,淨與樂恆在,豈有難行、不易守之事。」 「老居士,佛陀入滅,首南面北,特別期許孔老夫子、孔門弟子。」 「書呆子,你總算明白。但是,孔門部分不肖弟子,大大走樣。養小人、養女人,將男性閹割、女性纏足。漢儒將孔孟的仁、義、禮、智. 信儒學,編織成三綱五常的龍袍,真能降龍?實為不肖讀書人,開啟終南捷徑,打通攀附權貴之門。讀書人攀龍附鳳,仁德當外衣,內心早已麻木不仁。滿口仁義道德,實則腐敗不堪。所謂“金玉其表,敗絮其內”。孔老夫子能不浩歎!」 「書呆子,父母境界源自四無量心,仁為本質。乃大梵天王所傳,先王先聖遞傳不絕。所以儴佉輪王說,“行自境界,從父所得”。所謂從父所得,乃先王遺訓。行自境界,乃本身仁性自發。以孔子而言,乃從母之教及先王、先聖的遺教,和本身仁德的稟賦。」 「人中尊貴,稱王、稱聖,因為仁德厚實。權貴豪門中,其缺乏仁德者,自我障蔽。所以,成為魔民魔屬,專肆破壞庶民的父母境界,得意自豪。一旦福德耗盡,下三惡趣,乃魔王所樂見。」 「老居士,還有問題請教。」 「書呆子,急什麼?日影何曾移動?哦,請教?逮到我的小辮子了?」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六)
佛教新紀元(十六)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老居士,無盡燈的光明,同於道諦光明。」 「何以見得?書呆子,你不是專挑毛病?」 「無盡燈是老居士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所發出的光明,都源自四無量心。」 「好了,我問你,佛陀的正見同於轉輪聖王的正見?」 「不同,轉輪聖王不得四禪、四神足,尤其不得四聖諦。」(見增一卷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第八經) 「書呆子,你抓住重點了,繼續說。」 「輪王的正見,的確是“有施、有齋、有說”、“有此世有彼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善行、惡行,有善惡行果報”。但是,有否“世有阿羅漢(真人)善到、善向,此世彼世自知作証具足住”,應予存疑?」 「即使輪王認知“世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此世彼世自知作証具足住”。但是,輪王不願向出離、解脫。故而,即使輪王捨王位,出家修道,修四梵室(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其願向是梵天。或作大梵王或作梵輔或作梵眾。」 「繼續!」 「因為說願不同,其終極目的亦不同。同樣是有施、有齋、有說,其發願、其願力,截然不同,差別的正見,顯出差別的願力,解脫關鍵即在此,但是輪王的正見甚有可取之處,營建世間父母境界,此父母境界,亦是解脫之道的基礎。所以,佛陀亦肯定轉輪聖王的正見。」 「書呆子,不可思議,你分辨得出。」 「故說:人在法在,人亡政亡。轉輪聖王的正法,“行自境界,從父所得”(見中阿含第70經),此父母境界的十善行,後續的王位繼承者,自不行十善,何以推廣? 使得人民亦行十善. 故而,七寶不復現, 轉輪聖王就此人間絕跡。令人浩歎!孔老夫子那根老菜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確有父母境界的味道。書呆子,你不放捨吧!」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五)
佛教新紀元(十五)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書呆子,你不回答,保持靜默,已入不二法門?」(參考維摩詰經不二法門品第九) 「老居士,言重了。書呆子不敢蒙混。」 「老居士,阿夷哆尊者,即儴佉輪王,在人間四天下點亮無盡燈,光耀諸天。老居士傳阿夷哆尊者無盡燈法門?」 「書呆子,學佛就是向佛學。尊者何庸向我學!佛陀自知自証,自我學習。然而,其自我學習,從何來自?就是父母境界。 「書呆子,父母對於子女無止無休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源自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也稱四梵室、四梵堂,是大梵天王的境界。所以,大梵天王梵童子稱眾生父母。」 「哦,所以,老居士的無盡燈也源自四無量心,也就是無盡燈的燈油、燃料,源自四無量心。如此說來,阿夷哆尊者早已修習四無量心。」 書呆子,總算答對了。而且,不止菩薩修四無量心,諸佛皆修四無量心,無止無休。」 「書呆子,說到燈,就有光,就有光明。什麼光明最亮無上者?」 「老居士,不就是無盡燈?」 「書呆子,守本份,不要忘本,見異思遷,見人說人話,見神說神話,阿諛奉承,有失讀書人骨氣。」 「老居士,你要我照本宣科,不改書呆子本色?」 「書呆子,你還想留作“最後攻擊利器”?」 「是,是,佛陀這樣說,螢火之明,不如燈燭,燈燭之明,不如炬火,…不如積火。 積火之明不如四天王宮殿城郭瓔珞衣服身色光明,四天王…,不如三十三天光明…乃至大善見天光明不如色究竟天光明,色究竟天光明,不如地自在天光明,地自在天光明,不如佛光明。 從螢光至佛光明,合集爾所光明,不如苦諦光明,集諦、滅諦、道諦光明。 是故,諸比丘,欲求光明,當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光明。」(見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 「好了,書呆子,什麼是光明,什麼是無上光明,清楚了吧。」 「所以說,後後不勝前前,釋迦牟尼佛說苦集滅道,彌勒佛亦說苦集滅道。」 「書呆子,無盡燈的光明, 如何定位?」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Alex Pan TheWalker2013.08.21
佛教新紀元(十四)
佛教新紀元(十四) Maitreya is Maitreya,Ajita is Ajita. 儴佉轉輪聖王治理四天下八萬年。自行十善,推廣十善,使得普天下人民皆行十善。而且,善寶居士寶提供四大寶藏,作為輪王「平等施」的無盡財源,八萬年大行布施,從不間斷。此「平等施」乃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具體表現。財施、法施、無畏施,使得普天下人民免於恐懼、免於匱乏,天人皆安。如是廣開菩薩道,諸天皆應。魔王深受感化,效法輪王以法治化,以十善行為正法。自行十善,推廣十善,使得其人民行十善,治化魔天。 故而,魔王一聽到彌勒成佛,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七天七夜,不眠不寐。隨即率領欲界諸天無量無數不可算計的天人,前往恭敬禮拜彌勒佛。彌勒佛依諸佛常法,漸次為大眾說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大患,出要為尚,使得聞法眾心開意解。進而為大眾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當場即有八萬四千天子得法眼淨,証湏陀洹,七往人天,得其究竟。魔王喜悅之餘,即公告諸天人民,當發願轉世為人,出家修梵行。(見增一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三經) 如是彌勒佛開展佛教新紀元,吾人能不見儴佉轉輪聖王和善寶居士寶的功能? 若,比照釋迦牟尼佛將成佛之際,魔王波旬興起億萬魔軍,軟硬兼施,前來挑戰。佛陀成佛之後,魔王三位女兒前來色誘佛陀。乃至波旬從不放棄任何手段,酒、色、財、氣全施,干擾且進而障礙出家人的修行,斲喪其累世修來的慧命。 阿夷哆尊者發願當儴佉轉輪聖王,佛陀說重話:「汝愚痴人,應更一死而求再終。」(見中阿含第66經) 「書呆子,你認為尊者值得嗎?」 「老居士,您說?」 「書呆子,你竟學滑頭!」 書呆子無言以對。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十三)
佛教新紀元 (十三)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老居士,佛陀說過,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見雜阿含第447經) 「物與類聚。讀死書,書呆子說下去。」 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蓄遺餘。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等等,與其經行者,皆俱相同德行。一時,佛陀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如是指出近處經行諸尊者。」(參考同上) 「彌勒菩薩與阿夷哆尊者,形影不離,進出權貴豪門。幾千年來,部分學者誤判成一人。所以,阿夷哆尊者累世行慈,勿庸置疑。」 「尊者,推辭不了了。」 「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前,儴佉(螺)轉輪聖王,“行自境界,從父所得”(見中阿含第70經),從其父母境界,成就十善行,獲得七寶。從其累世行慈,財施、法施、無畏施,推廣父母境界及於四天下,並及於欲界六天。就世俗而言,儴佉輪王的權力、財富超越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魔王瞋、嫉三界第一,自許諸天最為豪貴,眼見人間父母境界普及諸天,一如無盡燈普照魔宮,父母境界無苦無憂,如何化樂自在,無盡愁憂苦惱,豈能安於座上。惟,慈心對治瞋嫉。魔王大將能不順服,以法治化? 「書呆子,所以說魔王聽到彌勒成佛,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完全是受到轉輪聖王儴佉(螺)的感化在前。」 「老居士,佛陀稱這位輪王,有時稱儴佉,有時稱螺,為什麼?」 「儴佉是族姓,有如「釋迦」是佛陀的族姓,輪王、天帝、佛陀都俱三十二相。頭髮右旋,結成螺狀。所以儴佉輪王又稱螺。」 「哦,過去有佛名尸棄,又稱式詰,是頭髮右旋成螺狀。」 「對的,大梵天王,常現童子身,頭髮成螺狀,所以,很多大梵天王稱尸棄、式詰。」 「老居士,你家的時鐘說停就停?」 「不,我家的日影說不動就不動!」 「遭了,怎麼不見阿夷哆尊者呢?」 「尊者早就走了。」 「那麼,午餐呢?」 「出家人食五種食,禪食、願食、念食、解脫食、喜食。祂們托鉢取搏食,是為了讓在家眾植福,出家眾是在家眾的良福田。」(參考增一卷四十一、馬王品第四十五、第四經) 「尊者回去,準備挨佛陀的罵。」 「因為空鉢回去?」 「書呆子,佛陀不喜出家人,尤其是解脫之人,發願當轉輪聖王,那是八難之地。」 「這個罪名,就由我承擔。」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十二)
佛教新紀元 (十二)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書呆子,你腦筋轉得快,先回答。」 「無盡燈。」 「七十歲了,還拍馬屁!也不能說錯,無盡燈的燃料是慈悲喜捨,所以,才能發出無盡的財施、法施、無畏施。」 「哦,佛陀的諸天湏陀洹以上弟子。」 「概括說來,不能說錯,但還未中靶心。」 「轉輪聖王。」 「尊者,終於開金口,諸天和諸天下要開大太平。書呆子,你認為呢?」 「我沒有四禪八定。」 「做什麼學與問?你師父怎麼教導的?」 「老居士,我說。轉輪聖王,以法治化。那麼,魔王大將以法治化,就是跟轉輪聖王學的。」 「但是,…」 「書呆子,你不是給了肯定答案!」 「是的。」 「書呆子,你認為不可思議。你師父沒白費功夫.說來聽聽。」 「佛陀過去做過頂生輪王、大天輪王、大善見輪王、其權力沒有超越忉利天。」(參考長阿含卷三、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二,卷四、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三,增一卷八、安般品第十七、第六經,卷四十七、禮三寶品第五十、第四經中阿含第60、67、68經) 「書呆子,佛陀如何當上轉輪聖王?」 「七年行慈。」(參考增一卷四、護心品第十、第七經,中阿含第61經) 「好的,佛陀的弟子,有誰行慈超過七年?」 「老居士,給孤獨長者…」 「慢著,書呆子,除非挑我毛病,不得再提我,太肉麻。」 「還有不尼長者、摩訶納釋種、拔陀釋種、毗闇先…」 「書呆子,你見樹不見林。」 「是,是。彌勒菩薩和上座阿夷哆尊者,我實話實說。」 「何以見得?彌勒菩薩,人稱慈氏(Maitreya),一定是累世行慈,所以得名。」 「書呆子不呆,又如何證明?」 「哦,菩薩好遊族姓。所謂族姓就是權貴豪門,不同於一般富豪。權貴豪門憍寵自恃,想攀緣,談何容易,何況進出自如,還恭敬迎送。」 「書呆子,你開竅了。」 「這些權貴豪門,大大小小,上輩子、上上輩子、列祖列宗,都深受菩薩的慈恩,才必恭必敬,如獲慈父。」 「書呆子,這足以證明彌勒菩薩累世行慈。」 「對的,菩薩出身帝王之家,具王子身分,餘習仍在。」 「書呆子,不要那麼俗氣,阿夷哆尊者呢?」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十一)
佛教新紀元 (十一)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書呆子,未來彌勒成佛,魔王波旬會是什麼態度?佛陀有沒有提到?」 「回老居士的話,彌勒佛時,魔王不叫波旬。」 「哦,尊者不用張眼。書呆子,佛陀怎麼說魔王,不用一字不漏。」 「老居士,我只能念阿難尊者聽說的。」 「書呆子,你又有其他管道?不是從阿難聽來的,就是偽經。書呆子,你想造偽經?罪過你擔當得起?“如是我聞”或“聞如是”,末尾加上“信受奉行”,三歲孩童都說得出。所以,那不是聰明。」 「老居士,阿難尊者這樣述說: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嫡。出嫡,應該是出嫁。」 「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雞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華,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其夜成無上道。」 「書呆子,你一字不漏,尊者聽得下去嗎?」 「是是。時三千大千剎土六變震動,地神各各相告曰:今彌勒以成佛。轉至.......他化自在天,聲展轉乃至梵天.....。爾時,魔名大將以法治化。」 「書呆子,停!」 「大尊者,有“喜”可食了!」 「大居士,你就叫書呆子再念一次,魔名什麼?用什麼治化?」 「魔名大將,以法治化。」 「書呆子,為什麼魔王改名大將?」 「還不簡單,每次阿修羅王來犯忉利天,天帝釋提桓因派遣使者,從夜摩天到他化自在天,一一請兵。他化自在天的魔王,坐壁上觀,誰輸誰贏?樂見別人的慘痛失敗,不亦快哉! 魔王改名大將,就是自請作急先鋒,不待難陀跋難陀的龍尾打海水、魔王早已在場。自稱大將。」 「書呆子,你不算呆?」 「守愚聖所臧,裝瘋賣傻皆得點,就是衝不上萬點。」 「書呆子,不要扯上台灣,那些無父無母的人,那談得上此世彼世。」 「書呆子,魔王願當天帝的大將,阿修羅王怎麼辦?」 「還不簡單,通婚,文化交流。」 「這話怎麼說?」 「現在天帝的元配舍脂就是阿修羅王女。阿修羅界出美女,天界出甘露。」 「酒、色、財、氣!凡夫俗子。」 「書呆子,“魔王大將,以法治化”,用什麼法?」 「好吧,先交待如是我聞的出處。」 「是!是。見增一阿含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三經。」 「尊者,日影沒移動過,現在時刻仍在上午十時整。尊者,魔王大將,以法治化。為什麼?」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十)
佛教新紀元 (十)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書呆子,念一念,佛陀怎麼說末法時期?」 「哦?」 「當知吾涅槃後千歲餘,當有比丘於禪退轉,不復行頭陀之法,亦不乞食,著補納衣,…好喜莊飾房舍。…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剃除鬚髮而習家業,左抱男、右抱女,又執箏簫,在街乞食。…將來之世,若有沙門比丘捨八種法(八正道)及七種法(七覺支),如我今日。於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寶,將來諸比丘以為歌曲,在眾中乞食。」(詳見增一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五經) 「書呆子,要一字不漏,你漏掉最重要部分。出家眾怎麼做,自己負責,在家眾仍應行布施。」 「對了,出家眾,捨頭陀法,放棄佛陀所說八正道、七覺支,捨離父母境界一四念處。所以,波旬就有揮灑的空間!」 「習家業,經營在家眾的謀生營利事業,如經營有機農場,開醫院、辦學府。既然是營利事業,無論掛出什麼名義,就是競爭。再怎麼樣的公平競爭,總有優勝劣敗的結局。劣敗者嘗痛苦,或許是自食惡果,怨不得人。但是有失敗則有痛苦,優勝者如何哀愍?波旬樂在其中,哈,獅子身上長滿虱子,「呼神」樂逾波旬,但是波旬亦不改其樂! 「孔老夫子的私人講學,一旦提昇到官學,三綱五常制式化,豈有父母境界的君子儒?回歸私人講學,永保父母境界。 出家人想作什麼平衡功能?聽官方的?聽佛陀的?」 書呆子有感而發,接著問道:「老居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 「證湏陀洹果以上者,拿起鋤頭,口唸: 看是知是,土壤裡大小益害蟲,各各走開。」 「那麼,未入佛知見,未證初果的人呢?」 「書呆子,問題是你提的,就自己回答。」 「哦,放下鋤頭,立地成佛!」 「書呆子,你腦筋有問題!」 「我有智障,十幾年前,我到山上一名剎。門前掛出〝恭迎上?下?大師蒞臨〞的布條。」 「上阿中彌下陀,如是恭請?那麼,如何恭請釋迦牟尼佛?」 「一旁年青尼師斥道:你有智障!」 「知非即捨。不捨,就等彌勒佛度化。」 阿夷哆尊者早已捨喜食,入甚深禪定?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九)
佛教新紀元 (九)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大家都知道,佛陀所說的父母境界,就是四念處。這個自洲法洲,亙古以來,眾生所依住。離開這個父母境界,不是墮落,就是著魔,成為魔民魔屬。今天邀請尊者,就為了這個父母境界。」 「但是,說來話長。現在是上午十時正,我把日影訂在這時刻,我們談論就可不急不緩。」 「哦,老居士又要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書呆子,不允許插嘴。」 「大居士,書呆子住這裡?」 「這就要問問天女。」 「別麻煩,我就是不得「禪食」,也享有「喜食」,用餐的事,不用掛心,我願陪大居士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尊者,世間有兩個不可沮壞的父母境界。一個是孔老夫子的「安貧樂道」。世間才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諤諤之士,才有諍言。這個父母境界,沒有那根老菜脯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切都免談,只是空屋。所以,老農、老圃乃至現今台灣的勞動階級,苦苦含著那根老菜脯根,培養出「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子弟,世代相傳,共同營造台灣的父母境界。說出〝見不得人家好的〞,嘴巴含的是什麼? 另一個父母境界,就是迦葉尊者的頭陀行。」 「尊者應該曉得,我要說什麼?」 「大居士還是要我行頭陀行?」 「佛陀屢勸迦葉尊者,回到僧團,不要到外頭行乞,衣服補了又補,隨地樹下坐、塚間坐、露地坐,堅持日中一食、一坐食。年紀已大了,誰都受不了。」 「書呆子,念一念,尊者如何回答?」 「我今不從如來教。所以然者,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 然彼辟支佛盡行阿練若.到時乞食,不擇貧富,一處一坐,終不移易,樹下露坐或空閑處,著五納衣或持三衣,或在塚間,或時一食或正中食,或行頭陀。如今,我不敢捨本所習,更學餘行。」 「書呆子,佛陀如何回答?」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廣及一切,天人得度。所以然者,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見增一卷五、一入道品第十二、第五經。另頭陀行參考同卷品第四經) 「書呆子,別發痴想。世無二佛,有佛法在,無論正、像末,就沒有辟支佛,除非法滅。」 維摩詰居士看著阿夷哆尊者,說道:有父母境界,可行可推廣,利益廣大眾生,並及魔王及魔眷屬。」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八)
佛教新紀元 (八)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的確,佛陀特別交待大迦葉,等待彌勒佛出世,才入滅。期許迦葉尊者以頭陀行,延續佛法。」(見增一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五經) 「但是,佛陀交待阿難,佛陀入滅後,捨小小戒。迦葉尊者不同於阿難,人緣欠佳,又不入僧團,不結伴黨。過午不食是小小戒?如何鼓勵頭陀行?」 「是的,難行能行,愈見珍貴,頭陀行如此,佛法亦如此。但是,我不是鼓勵尊者行頭陀行。」 「尊者,大目揵連曾告誡波旬,勿阻撓出家人托鉢,更不能使用暴力。否則,出阿羅漢身血,犯五逆罪,下場同於前世魔王(大目揵連的前前世)。因此,波旬改變主意,拿出看家本領,洒、色、財、氣盡出,讓出家樂,樂無窮。」(參考中阿含第131經大品降魔經) 「波旬魔宮在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以別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其天眾亦然。而,波旬以別人的痛苦,作為其快樂的來源,所以稱魔王。波旬豪貴,欲界天第一,竟然見不得別人好?俗世有窮人見不得富人好,因為,俗世的窮富之別,往往是不義的結果,不同於波旬的見不得別人好。」 「波旬為什麼要改變作風?對出家人好?受他舅舅目揵連的感化?或,因為我在魔宮點亮無盡燈,度化他?都不是。魔性難改,而且變本加厲。」 「出家人一旦接受洒、色、財、氣,無論如何觀空,如何高唱罪性本空,累世修來的慧命,就此盡空。這就是波旬樂見的"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快樂"。」 「那不就是黑白郎君!」 「書呆子,別插嘴!」 「波旬臉沒有黑白、心沒黑白。其尊顏勝過盜跖何止千萬倍!」 「因此之故,波旬向佛陀嗆聲,我要差遣我的魔子魔孫,出家念佛。就像獅子毛髮長虱子,如何顯威猛神勇?抓癢抓錯地方,抓出傷口,皮肉潰爛,〝呼神〞成羣結隊來關照,拍蒼蠅都來不及,能展示神勇威猛?」 「佛陀無言以對。」 「大居士,你該拿出辦法!」 「辦法是有,但佛陀入滅前,我已回妙喜國。」 「大居士,你這不就是臨陣脫逃?」 「不,尊者,對治波旬的不二法門,就是父母境界。」 「不錯,大家都知道。但,我也沒有不同於別人的父母境界!大居士,你是別有用心?」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七)
佛教新紀元 (七)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阿夷哆是阿夷哆,彌勒是彌勒,不能張冠李戴。要找阿夷哆開小差,當「明王」,總要叫對名字。佛是佛、輪王是輪王,不得混淆」 「劉伯溫識「相」,拱臭頭當皇帝。鴻鈞老祖的徒子徒孫沒走樣。」 「白蓮教徒不識「漢」字?找出中阿含,翻開第66經,不就清楚。要不,孔老夫子的「尊王攘夷」,也派得上用場。」 「義和團更不用說了! 「阿」不是「阿里不達」的「阿」。「阿」是無比,無可比擬。「阿含」就是無所不包含。佛陀三大阿僧祇劫所集法寶,盡在其中矣!」 尊者閉目、眉頭逐漸深鎖。哦,又想起維摩詰居士? 「阿夷哆,今天總算落單了!彌勒呢?又入什麼唯心識定,整天笑嘻嘻。不錯,識處是喜處。不修慈悲喜捨,怎能挑起「成佛」重擔。尊者,不修四無量心,轉不成大人,無法迴小向大!尊者,好好敦促菩薩,早日承擔成佛的重責大任。」 「難得尊駕,時候還早,進來坐坐,今天我當檀越。」 大居士話匣子一打開,任誰都受不了。 尊者還是勉為其難。 「前幾天,我在魔宮點起無盡燈。」(見維摩詰經菩薩品第四) 「波旬火燒屁股,在魔宮不得安居。現在魔宮已非其境界!」 「波旬不敢來找我,直接找佛陀算帳!」 「波旬撼動不了佛陀一根汗毛!」 「尊者說的也是。但是,佛陀準備入滅。」 「波旬向佛陀嗆道:我要滅佛法,我要差遣我的魔子魔孫出家。獅子再勇猛,也治不了它毛髮裡的虱子!」 「哦,大居士,您不當獅子的美髮師?」 「尊者,佛陀入滅前,我要回妙喜世界,向阿閦(不動)佛銷假!」(見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所以,我要把治波旬的事,交給尊者了。」 「大居士,佛陀已交待大迦葉了!」 「不,大迦葉缺少人緣,治不了波旬!」 「所以,尊者這輩子不能入滅,不能證不受後有,您要陪彌勒上兜率天,再下生作轉輪聖王,營造人間的父母境界。」 「大居士,我是出家人。」 「放心,有阿那邠祈長者陪伴,學習營造父母境界不難,〝應無住而行於布施〞.萬無一失。」 「什麼是應無所住而於布施?就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尊者還是鎖住眉頭。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六)
佛教新紀元 (六)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阿夷哆尊者就是要回家。想到回家,所有感覺都起來。想起: 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巨石,滾出一片小石子,擦傷如來腳趾。哦!出佛身血,調達再犯五逆罪。(見增一卷四十六、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第二經) 翌日,果實天天子拿起那顆石子,注入「因性」。光音天天子注入「自性」。熱漲冷縮,不,只漲不縮,才幾天,石子已漲成人模人樣。 大梵天王梵童子按不住好奇。降臨耆闇崛山,光芒掩日月。梵童子走近石頭,附耳說道: Alex Su-n? 一聲巨響,石頭裂開。 Su-n or Sun?釋或孫?尾巴、身毛未脫! Alex Sun!The Sole!唯我為尊?Alex飛騰在天! 難陀、跋難陀兩龍王,一噴水、一噴火,對準入侵者。 湏菩提尊者坐於靈鷲山頂禪窟。吸了一口氣,吸入Alex Sun。 注視臉上、雙手光溜溜的光頭坐者,Alex Sun不知不覺作出跪姿。 「還不到歸依、受戒時機,先授羅漢十八式。」 沒幾天,Alex從十八式,Double再Double,成就七十二變,騰空飛躍。 尊者終於開口:「悟空,回來再歸依受戒。」 孫悟空!餘響仍在。Alex已躍上忉利天畫度樹。瞧,天歲千年才結果,已果實累累掛滿枝椏!樹上,Alex吃、睡、醒、吃。 園丁陪著天帝。來個「欲擒故縱」?天帝打開寶瓶蓋,甘露香氣四溢,Alex手一招,寶瓶在握,又一騰起,越過夜摩天?直衝兜率宮。 白鶴童子蹲在丹爐前,竟站起迎接Alex Sun,彼此同屬「毛類」,不覺「闖入者」?接下Alex遞出的寶瓶,一飲而盡,還未閉嘴,已入沈睡。 Alex沒警覺「欲擒故縱」?土豆?太香了,躍入丹爐。功克力?才吃下幾粒,也跟著睡著。 原來,鴻鈞老祖聖駕玉虛宮,召集三大弟子,商量佛陀入滅之事。 開完會,老君回宮,不喚童子,就發起三清返一氣,再昇爐火。七七四十九天,Alex醒來,火冒三千丈,成火眼金睛和金剛不壞身。丹爐耐不住「純火」,爆裂開來,Alex不知去向? 老子說道:「天算不如弗算。毛頭根本不用算」、「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不算計。」 頂生輪王才是真正的齊天大聖 ! Ajita the Saint murmurs ! 書呆子也說道:「尊者,接下來就交給吳承恩。」、「尊者佛口出生、佛法化生,彼非汝之父母境界。」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五)
佛教新紀元 (五)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佛陀在彌勒菩薩接受「成佛的託付」後,交給一件金鏤衣。並囑付成佛後,前往摩揭陀國毗提村雞足山。到時山門自動開啟,迦葉尊者會出示佛陀所交付的鉢。(見增一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三經) 授記儀式大功告成。佛與佛間的衣鉢傳承圓滿交待。 二千五百年後,虛雲老和尚曾入定,到雞足山探視迦葉尊者。老和尚說,此山門無人能開啟,阿難尊者來探視過,山門只開一半。我和尚來到,山門全開。 老和尚又說,沒有人知道雞足山的真正所在。老和尚直言:雞足山就在雲南大理。(參考虛雲年譜) 迦葉尊者遵照佛陀的囑付,在雞足山入滅盡定,等待彌勒成佛,前來取鉢。 或許迦葉尊者入定之處,十方遍現,如同佛光山寺別院處處,而且,別院勝於本院。 雞足山顯現在雲南大理,勿庸置疑,神通不可思議,禪思境界不可思議。虛雲老和尚所言屬實。 惟,但願印度不據此,主張雲南大理, 自古以來,屬於印度的神聖固有領土。究竟雞足山的真正所在,要等彌勒成佛才能揭曉。 佛與佛間,存在繼承關係嗎?薪盡火傳? 若以首陀會天的存在事實,佛法沒有延續的問題,只在流行人間與否的問題。故而,沒有薪盡火傳的擬制。 迦葉如來並未交付佛陀任何衣鉢,而且,沒有再予佛陀授記,優多羅童子更未證阿那含或阿羅漢,而往生兜率天,等待得人身成佛。故而,佛陀(釋迦牟尼佛)交付彌勒佛衣鉢,應有其特殊意義。(請參考上引增一卷品) 阿夷哆尊者自告奮勇充當「難提波羅陶師」,竟然弄巧成拙! 佛陀看穿尊者的用心嗎? 尊者想藉此鄭重告示世人,〝Ajita is Ajita, Maitreya is Maitreya. We are not the same man!〞 或者,尊者想藉此「回家, 回到菩薩成佛前的父母境界一兜率天,回到人間最尊貴、最富有、最有權力的家一轉輪聖王的帝王之家, 重溫父母境界,而且,有阿那邠祁長者追隨,萬無一失。 或許,尊者想「轉大人」一迴小向大,擺脫自了漢的桎梏。 無論如何,佛陀還是從其所願。 尊者做到了嗎?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四)
佛教新紀元 (四)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佛陀宣布,「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彌勒菩薩上前受記。接著阿夷哆尊者受記輪王名螺(儴佉)。阿那邠祁長者受記居士寶名善寶。佛教新紀元大事底定。 其五百年前,姜子牙奉元始天尊玉旨封神,先封主副神,依次大、小神上前受封。 阿難尊者聽錯或記錯?佛陀的授記,次序異於尋常!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宣布最佳男、女主角,會場進入最高潮,典禮也近尾聲。 佛陀授記,採頒獎模式?不採封神模式? 佛陀與輪王無主從關係。而且,成佛、成阿羅漢乃至得初果湏陀洹,完全自知自證。(參考長阿含卷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一,法鏡)不知自己成佛乃至得湏陀洹果,就是未悟未覺。找人認可或頒證,就是誤入歧途。所以,授記非關封神或頒獎,不循任何模式。 授記是怎回事?又誰作輪王、作居士寶、屬世間事,佛陀撈過界? 授記成佛乃至得湏陀洹果、作輪王、作居士寶、築基於諸佛建立的持戒持八關齋戒,其發願償願體系,與個人目的自主。 每位佛陀始成正覺,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即勸請說法。(見增一卷十、勸請品第十九、第一經)可見,這套發願償願體系,梵天王背書。故而,佛陀沒撈過界。 梵天王未請說法的覺者(buddhas),稱辟支佛(The Silent Buddha),有別於佛陀(The Buddha)。 但是,佛陀對於彌勒菩薩的授記,還是異於尋常。何以見得? 就以佛陀本身被授記為例。 佛陀早經錠光或稱燈光、燃燈如來授記。(見增一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第三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二經,金剛經)然而,迦葉佛出世,時佛陀名優多羅童子,稱出家人為禿頭沙門,根本忘了曾受佛記。幸經難提波羅陶師硬捉住頭髮,往見迦葉如來,才甘願出家修梵行,往生兜率天,作下生成佛的準備。(見中阿含第63, 32經) 佛陀之世,彌勒菩薩已出家,並以「唯心識定」證圓通(見楞嚴經卷五),不會忘了成佛的誓願,然,好遊族姓,就是不想成佛,一拖三十劫。佛陀決定入滅,菩薩不急,尊者急? 整個授記大會形同敦促大會,敦促彌勒菩薩接受成佛的託付。菩薩先前發願成佛,早已可如願以償! 尊者臨時充當難提波羅陶師,好心沒好報?佛陀竟償以「汝愚痴人」! 為什麼? 難道,阿夷哆尊者別有用心?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三)
佛教新紀元 (三)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先前,佛陀曾向比丘眾逑說轉輪聖王福德的殊勝。當時,有一比丘生念:「若我今日持戒勇猛所有之福,使將來世得作轉輪聖王者,不亦快哉!」 佛陀告訴該比丘:「今在如來前勿是念。」、「轉輪聖王不得四禪四神通,不得四諦。由此因緣,復墮三惡趣。」 該比丘捨輪王之念,專精思惟,成阿羅漢。(見增一卷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第八經) 佛陀有一輩子作轉輪聖王名頂生。王四天下,並與天帝共治三十三天千歲。後因生加害天帝之念,瞬息下墮人間而命終。(見增一卷八、安般品第十七、第五經) 權力通天,欲貪無窮,為遂奢欲,害心生起,造地獄因。 佛陀諄諄告誡出家弟子,勿沾染權力。(見增一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第六經) 佛陀鼓勵在家弟子,多持八關齋戒。惟,持八關齋法,有施、有齋、有說,當發願:莫生長壽天上,莫與人作奴婢、莫作梵天,莫作釋身,亦莫作轉輪聖王。俾免罹於八難。 若仍願作轉輪聖王,持八關齋法,亦能如願。蓋持八關齋法,無願不成。(參考增一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第二經) 以上事或理,阿夷哆尊者,焉能不知? 隨後,佛陀又記彌勒菩薩,當於是時,下生成佛。(見中阿含第66經)Ajita不是Maiitreya的另一名號,學者沒發現佛陀重複授記或阿難聽錯?另一時,佛陀記阿那邠祁長者,當於彌勒下生成佛時期,作儴佉(螺)轉輪聖王的典藏主,即居士寶。(見增一卷四十八、非常品第五十一、第七經) 原來,佛陀宣布的佛教大事,乃佛教另一新紀元的開創。彌勒菩薩領銜,阿那邠祈長者追隨效勞. 尊者豈能缺席? 阿夷哆,Ajita,意即難勝,無能勝者。無願不成?或自有定見?惟,自告奮勇,願作急先鋒,佛陀都擋不住! 但是,再難勝,還是被逮到小辮子! 出家人那有小辮子?自動請纓,當起權力、財富通天、頭髮右旋成「螺」狀的轉輪聖王,顯然急功好利,不就是最鮮明的小辮子? 那麼,尊者的確一無可取? 那可不!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二)
佛教新紀元 (二)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有天,佛陀向比丘眾宣布佛教大事,即,未來閰浮提人壽增至八萬的平均壽命,轉輪聖王螺(儴佉)出世。輪王行十善,成就七寶,並以十善為正法,治理閰浮提。東方瞿耶尼、北方鬱單越、西方弗于逮,大小國家,一一歸順。輪王不費一兵一卒、不動刀仗,一統四天下,在輪王統治四天下八萬年期間,大行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其飲食、衣著、牀具、被褥、房舍、舟車乃至燈火照明,四天下成為大同世界,人人免於恐懼匱乏,各自營造其父母境界。然後,輪王捨王位、交待太子,正法治世。出家,修無上梵行,現法自知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佛陀才宣布完這件事,尊者阿夷哆,即對號入座,勇敢站立,走向佛陀面前,說道:世尊,我發願下、下輩子,作那位輪王。(見中阿含第66經) 佛陀沒當場傻眼,但,能不懷疑看走眼? 尊者早已「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見雜阿含第347經)、「心解脫智已熟」(見雜阿含第200經),隨時隨地坐下來,專精思維,即可自知自證「我生已盡乃至更不受後有」,證「阿羅漢」果,尊者竟然自限這輩子證「斯陀含」果已夠了? 尊者想「延畢」,不在乎再死兩次,遊學億年,再提論文? 學彌勒菩薩?三十劫前就該提論文。論文不用口試,自知自證即可。(參考增一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第六經,卷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第四經)玩個幾十億年,再提不遲? 尊者有新發現?菩提智已熟? 阿羅漢的「不受後有」,和佛陀的「不受後有」,不一不異?遊學回來再說! 尊者沒就此提問,佛陀就沒給答案? 或許,尊者口說「不受後有」,心想佛陀的「不受後有」。 部分學者將尊者和彌勒菩薩混同。兩人形影不離或如影隨形? 菩薩修唯心識定,識處即喜處,心寬體胖、笑口常開。成佛後,不能隨便笑,體態保持均衡. 信仰自然就是美? 所以,菩薩不想成佛? 尊者受菩薩影響,也不想成佛? 自貶為斯陀含聖人,人天一來往,就只為當當轉輪聖王? 難怪,佛陀責難:「汝愚痴人,應更一死而求再終。」(見中阿含第66經) 是嗎?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佛教新紀元 (一)
佛教新紀元 (一) Maitreya is Maitreya, Ajita is Ajita. 阿那邠祁長者又稱須達長者。恒常布施貧困孤獨者,復以給狐獨長者見稱。佛陀記其得阿那含果,應是斯陀含果之誤植。(見雜阿含第1030經)長者往生天上,一說生兜率天,一說生忉利天,曾回到人間禮佛。(見雜阿含第593經,增一卷四十八、非常品第五十一、第八經)佛陀記長者,將於人壽八萬歲,彌勒下生成佛,作為儴佉(螺)轉輪聖王的居士寶,名善寶。(見上引增一卷、品第七經)因此,長者應是證斯陀含果,而與彌勒菩薩、阿夷哆尊者,先後往生兜率天。 長者是位大檀越、大施主‧(見增一卷二、清信士品、第一經)恒以平等心,「念一切眾生皆由食而存其命」及視受施者是後世良祐,普行布施沙門、梵志、貧困孤獨、需要者。(見增一卷四、護心品第十、第四及五經)尤其,長者善導子女、僕從孕婦親友向佛,三自歸持五戒。在佛陀前作師子吼:「諸在我舍,皆得淨信。諸在我舍,命終皆得生天。」(見雜阿含第1241經) 長者最為人樂道者,乃應佛陀之請,為僧團建精舍。(見雜阿含592經)長者傾其家產,買下祇陀太子(童子勝)的園林‧依約將黃金舖滿園林, 惟剩一小塊林區,未及舖滿,正準備返家籌湊。祇陀太子深受感動,除概贈該林區, 並允蓋精舍門屋(即牌樓),共同捐獻僧團。完成後的精舍,遂稱「祇樹給孤獨園」,流傳至今。 該精舍乃佛陀的主要說法場所。 翻開經書「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不待頌出口,書呆子已入父母境界。 長者財施法施無畏施,乃「解放之德」的無畏施者,亦為「大同世界」的先行者。「德不孤,必有隣」,孔子能不欣慰! 尤其,長者以平等心行布施。此平等心,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梵堂(室),更營造眾生的父母境界。學佛者能不一窺其堂奧? 此父母境界即是淨土,心淨則眾生淨、國土淨,菩薩當學? 阿夷哆尊者發願下生為轉輪聖王,長者將作為其居士寶(典藏主),無條件提供四大寶藏,遂其盡情揮灑! 尊者不向佛學?向長者學?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21
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22)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每個人皆有實現完整自我的天性或天命。作為君子,成為完人,乃人的天性或天命使然。故謂:「天命之謂性。」實現完整自我即個人目的自主。尊重每個人目的自主,即忠恕之道。依循此忠恕之道,成就天命,實現完整自我,始合乎道。道不離忠恕之道,故謂:「率性之謂道」。順逆此忠恕之道,成就個人事業,王霸之別,明矣。以他人作為成就個人目的的工具或手段,以他人的痛苦,作為個人幸福的代價,皆違反忠恕之道,霸 ! 豈能稱之「率性之謂道」?故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待行為果報的驗證?悖逆忠恕之道的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皆為惡行,滋生怨尤。依循忠恕之道的作為或不作為,稱善行或德行。如何應對此等怨尤和德行?孔子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見論語憲問)故而,孔子配劍,明示執行自然法權力老子持以德報怨。謂:「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見老子第六十三章)老子騎著青牛,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天下父母心!指鬘大盜鴦掘魔羅成阿羅漢後,每日托缽,頭破、血流染紅被撕裂的衣服而返。大盜承受前愆,任由受害者親友洩恨。惟九百九十九受害者,往生何道?當已償血債 ! (參考增一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六經) 大目揵連入滅前,遭受執杖梵志圍殺,體無完膚,骨肉盡碎。尊者不以神通迴避。(見增一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第十經) 阿羅漢不受後有,入滅後不再受生。因此,兩位尊者都以了結前怨為其應對態度。殺阿羅漢犯五逆罪,得下地獄業報。大目揵連顧慮及此,強忍劇痛而不捨命。回到本生處以師子奮迅三眛而取入滅。(見增一卷十九、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二、第一經) 耶穌被釘在十字架,血流盡,命必終。但,耶穌向天父禱告,寬恕所有犯行。三日後,耶穌復活,世人見證寬恕之道。「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涉及三世因果及六道輪迴,可見此報應機制,係建立在所有眾生皆是道德主體的普遍理性。此普遍理性無其創作者,乃眾生依循其本性實現完整自我的共同理性。故而,佛陀説道:「有業報而無作者,除俗數法。」(見雜阿含第335經第一義空法經) 眾生依循其本性實現完整自我,即目的自主。故而,違反目的自主的行為,非理性,稱惡行,得惡報。順此目的自主的行為,合乎理性,稱善行,得善報。此獎善罰惡的因果報應機制,導引相容無礙、平等不異差別的目的世界,尊重每個道德主體的目的自主,此忠恕之道即為普遍道德法。故謂:所有人的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等權利,不可剝奪。惟形構此目的世界,其先決條件乃免於恐懼、免於匱乏的父母境界。十善乃此父母境界的消極德行,財施、法施、無畏施全其德。人類社會不可或缺者,乃父母心,非父母官,故說。四無量心稱天下父母心,慈悲喜捨,樂見所有人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6.09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21)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老農、老圃了知五穀、瓜、豆的「所以然」,播下種籽,營造五穀、瓜、豆的父母境界。種籽在不虞恐懼、匱乏的環境,得到完全成長的條件,實現五穀、瓜、豆的完整自我,即天性(Nature)。老農、老圃見「其然」,收割五穀,採收瓜、豆,達成目的。五穀,瓜、豆得其然,完全成長,與,得其所以然 , 種籽 . 寂而眠,靜待落土,天、地將其喚醒,再次實現自我,亦達成目的。如是,了知五穀、瓜、豆,乃至萬物的「所以然」,並見其然。知見「生生之德與好生之德」,相輔相成,故人得與天地共同營造萬物的父母境界。故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見中庸第二十二章)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見中庸第三十章)老圃、老農、瓜、豆、五穀各達成其目的,互不障礙。萬物皆稟賦自我完全實現的本能和天性,亦即,目的自主。就人類而言,即個人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孔子稱之天命。君子知天命,志於完成其天命。故曰: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見中庸第一章)開宗明義,揭示孔子一代講學的宗旨。認識自己,知天命,實現道德主體的完整自我。進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大同社會可臻也。孔子如是勤於耕耘,誨人不倦。作為君子,成為完人,完美至善之人,是人的本性,也是本性的完全成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依循人性的自然成長,成為完人,即是道。道本身內涵「個人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之德,故而,道亦內涵尊重每個人目的自主的忠恕之道。每個人目的自主,勿視他人為完成其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勿將個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皆為忠恕之道。因此,所謂率性之謂道,此道即建立在尊重每個人目的自主的前提,順此道則善,逆此道則扼制、扭曲人性的正常發展 , 則惡。行為善惡,以此為準據。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6.08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20)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老農、老圃種稻、種瓜、種豆,知其所以然,排除其所以不然,得稻米、得瓜、得豆,得其然也。任務或目的完成。讀書人不種稻、不種瓜豆,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不然,夸夸乎,說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白米、香瓜、甜豆可食。不知其所以然,何以知其然?故而,要學、要問,勤作學問。「學也,祿在其中矣!」目的達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見老子第五十六章) 老農、老圃啊!夫復何言!讀書人異口同聲:民以食為天。然,捧控制糧食者為天。知其然乎?知其所以然乎?曰: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見老子第二十五章) 然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見老子第二十五章) 知其所以然,故知其然。老農老圃所以知其所以然,就因法自然,法自然者不得道乎?誰比誰大?老農、老圃啊!夫復何言!老農播下種籽,芽出、莖長、枝成、葉發,花開,風來媒、水來媒、蟲亦來媒,粉飾枝頭,成穗穀結。若干進步讀書人終於知其所以然!?謂正、反、合。從此,掌控真理,解放天下,視農民為其恆產 , 天下盡在其目的中矣。老農、老圃啊!夫復何言!樹下老人説道:「年青人,吃(呷)果子拜樹頭。」佛陀交待弟子:「食果肉存果籽。」果籽落土,地母撫慰,根長芽發。天父激勵,召陽、呼風、喚雨,根莖成幹,枝開葉展,花蕊綻放,粉末登場,雌雄莫辨,招蜂引蝶,花開、花謝,果結、果熟。如是頭陀行者復將果籽歸還天地,故曰:果中有因,天父地母為緣為境,因而成果。吃果子,不忘散播果籽,果樹如是期盼。老農、老圃怎麼說?留著幾把種籽,等待春回大地。儘管吃,生吃、熟吃,吃西瓜、葡萄免吐籽,行啊!夫復何言?因與果不存在辯證關係。因果相因相成,因成果,果成因,循環不絕。果是因的完成,果也是因的再出發。因果是萬物自我完成的全程與無限循環(The whole process and endless circle of the Self-fulfillment of all creatures)。知其然,所以不妨害其所以然。不妨害其所以然,則善。妨害其所以然,則惡。善與惡就此分明,何待善惡行果報來證明行為的善惡。萬物稟賦自我完成的天性(Nature),亦即,遍顯目的自主性,此含德完整蘊藏於諸道德主體,行為之善惡,當能自知自證。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6.0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9)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老伯,種田的人真辛苦,從播種、插秧、除草、除蟲、灌溉、施肥、驅鳥,到稻穗結實,串串黃金垂下。就像父母照顧嬰兒長大成人。」「除草、除蟲、驅鳥,使得稻禾免於恐懼。灌溉、施肥,使得稻禾免於匱乏。農夫營造稻米乃至瓜、豆、蔬菜、果樹的父母境界。」「書呆子,你又想說什麼?」「老伯,我們夫子所稱的老農、老圃,原來就是”百物生焉”的父母。的確,吾不如老農也!」「書呆子,我們種田的、種菜的、種果樹的,看天吃飯 , 都以天地為父母。不 破壞天地為百物、萬物所營造的 , 如書呆子所說的 父母境界。從百物、萬物的”所以然”,知”其然”。知其然,就是知道萬物的天性。知其所以然,就是知道天理。順此天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逆此天理,種瓠仔生苦瓜。孟子深得夫子之道。知”揠苗助長”,逆天理。知:有恆產者,則有恆心。順天理。為政者順天理,耕者有恆產者,得免於餒也,不虞恐懼、匱乏。書呆子,現在呢?老農、老圃的恆產何在?充當糧食工具?又要被大型生產工具取代。但是,綠色生命大地,誰來經營?誰來維護?菜脯根罔咬鹹!」「哦,老伯,存天理恆心在。存天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錯,書呆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忠恕之道,就在知其然,知其不然,知其所以然不然。順逆天理就在此忠恕之道。所以,放諸四海而皆準。人豈能自外於天地與萬物?」「哦,老伯,我懂了。善惡的分辨不在瓜、果,而在忠恕之道。忠於自己的天性,待人如己,即順天理,是善,逆此,則惡。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老伯,善惡在行為的順逆天理。」「書呆子,用常識,天理不在天性之外。鑽牛角尖,可要白馬非馬?天理不異天性,天性不異天理,不必找「上天」作證。」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6.0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8)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再說種瓠仔生苦瓜。」「老伯,何用再說,種瓠仔的人,扼制、扭曲瓠仔的正常成長,瓠仔長成苦瓜樣子,不就是違反瓠仔的Nature。違反天理,可惡至極!」「書呆子,就聽你說。」「不!不!老伯,搭便車,有感而發。」「好為人師!」「書呆子,瓠仔長成苦瓜的樣子,瓠不能吃,籽不能種,種籽已沒有發芽的力氣。就這樣,果不成果,因不成因。因與果本來相因相成,從此因果皆敗壞。誰造孽?怪瓠仔不爭氣?怪苦瓜沒人氣?造什麼因,得什麼果。誰造因?瓠仔、苦瓜得到報應?或種瓠仔的,得到報應?天理何在?」「老伯,種瓠仔生苦瓜的人,應得到報應。瓠仔、苦瓜是受害者,豈有受報的道理?」「老伯,生物、植物的種籽、動物的胚胎,天賦自我完成(Self-Fulfillment)的儲能(Potentiality)。種籽、胚胎的自我完成過程,需要適當條件。」「書呆子總算抓到重點了。這就是”知其然”,知道萬物的天性或自然本性,你稱它”Nature”?知其然,當然也知其所以然。你們讀書人,最會故弄玄虛,眼見為憑就是”然”,就知其然。是嗎?不知其然不然,就不知其所以然不然。」「哦?」「某大師講無自性空,不知來,不知去,就沒來去?」「不知其然,不知不見其不然,就沒有然,不然?不知因,不知果,不知因緣果,何以見無自性空?」「我們農人播種、插秧,秧苗長大成禾。下田除草、除蟲。久不下雨,踏水車灌溉、還要施肥。稻禾成長開花,風吹粉散、結穗。穗成穀,我們要立稻草人,驅走鳥雀。田野綠油油,哦,大自然多美!城市人都成為天真可愛的小朋友 ! 穀粒結成串,變黃、下垂、點點頭 ! 哦,收割了,感謝老天恩賜!」「一粒米養百樣人?一粒米長成百粒米,百粒長成萬粒 , 養百、千、萬人,謝天謝地。」「這樣因成果,果又成因,因果相因相成,是自然嗎?需要條件。有因有緣才有成果。」「哦,老伯,我懂了。因果或有好壞,但沒有善惡,條件、緣才有善惡。我懂了!」「半簍師,稻穗結實自然下垂!」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6.05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7)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書呆子,你們讀書人說什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數落我們種田、勞動流汗的,不懂道理,憨憨仔作。」「書呆子,什麼叫”然”?」「”然”就是天然,我們眼睛看到、耳朵聽到、手碰觸、鼻、舌…」「又是廢話,就是萬物的天性。」「老伯,我知道了,天性就是天然,自然本性,Nature。」「又想唬人!」「書呆子,你們讀書人看到的豆子,只是可以吃。我們種田、種菜的,不只看到豆可以吃,還會長大,一粒豆子長出百、千粒豆子。而且,一代接一代繁衍,永無止境。」「哦,老伯,你們都是大法師,法力勝過可以撒豆成兵的道人,令人欽佩!」「書呆子,灌迷湯 ? 不可能化未知為已知 ! 灌迷湯戴高帽 , 愚弄自己愚弄別人 ! 兵將不吃豆,出不了”氣”,哪有”力”打仗?」「老伯,言重了,我們讀書人不知其然,更無以知其所以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你們夫子教得好。」「老伯,書呆子知道了。豆、瓜之類是生物,會成長。這是”然”,是天性,天然本性,也是天理所在。所以,我們夫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書呆子,別賣弄聰明,聖人一理通,萬理哲。但,凡事要切實際。」「老伯,我懂了。聽説的,不如看到的。看到不如親手碰觸。碰觸,不如吃進肚子。有”力”才能通”氣”。所以,我們讓豆豆產生作用。Oh! God works on me!」「豆子的力量,從土壤、空氣、水分,得到成長壯大。所以,能一成百,百成萬,一代接一代,與天地同壽。這就是然。是天性順天理而完全成長。」「哦,老伯,我服了,您是大哲學家!」「書呆子,服什麼?服了,就表示你懂了,領悟力強?」「不!不!」「妨礙豆、瓜乃至萬物的自然生長,就是違背天理。就是作孽、作惡。」「老伯,我回去可以考一百分。讚!」「書呆子,你們的滿分還不到及格的一半。讚?善在哪裡?」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6.04 附記我第一次自己po文 . 以前po文 ,來回走六公里 . 我不收發 E-Mail. 若有事請聯絡林清源律師.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6.04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6)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老夫子台上説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佛說: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這就是因果報應,業報。」又道:「今生所受,前世所作。今生所作,來世所受。每個人的命運,操控在自己。不怨天,不尤人。多行善,莫作惡,量身訂作自己的未來。」台下有人舉手站立,問道:「大師說的是,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但是,請問大師,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瓜是善?豆是惡?」老夫子一時楞住,「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人或有善惡之分,瓜豆怎麼能分善惡?不都全部吃進肚子?吾不如老農也!「我不種田,不種瓜豆。這位書呆子,想必和我,我們夫子一樣,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代我問問老農、老圃,也向他們致最高敬意。」哪裡請教老農、老圃?不難,下鄉找大樹!「老伯,請教一個問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什麼道理?」「什麼道理?廢話!種瓜不得瓜,種豆不得豆,沒道理,是孽。」「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年青人,沒聽說?」「哦,老伯,書上提過。(見孟子離婁上)」「像個書呆子!好,就說個道理」「哦,天災,比如颱風來臨,搶收不及,整個泡湯。明年再種,還是會有收成。工業排放廢氣、廢水,污染河川、水源、土壤,瓜、豆含重金屬,吃不得,整個報銷。這種人禍,可以要求賠償。抗爭!抗爭到底!」「書呆子,天災算天作孽。經濟掛帥,工業得天年,比照天作孽。還是可以避開、抗拒。但是,廢耕,任由良田荒蕪。或,播下種籽,從此不下田,長出的豆、瓜,蟲啃、鳥啄,有什麼可收成?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種瓜不得瓜,種豆不得豆,孽!」「年青人,聽過種瓠仔生苦瓜?」「老伯,苦瓜貴,奇貨可居,種瓠仔生苦瓜,才夯!」「瓠不成瓠,瓜不成瓜,能當藝術品?這才是違反”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天理!」「違反天理?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見論語八佾) 「瓠仔、苦瓜無罪,罪在種瓠仔的人。」「哦,怎麼說?老伯。」哈,如何分辨善與惡?快有答案了!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5.3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5)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釋迦族人守不殺生戒,寧死不抵抗。因不殺生,死後皆生天上。流離及其軍隊,為報復流離童年受到釋族人的羞辱,誅滅釋族。因殺生,七日後,受大水所漂,死後皆下阿鼻地獄。如此,得以斷定,不殺生是因,生天上是其果;果報。殺生是因,下地獄是其果;果報。這即是因果報應,稱之業報。 此因果報應,得以確立「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生天上享樂,下地獄受苦。樂與苦界定果報的善與惡? 不殺生(因)得天上享樂的善報(果),所以,不殺生是善行,善業。殺生(因)得地獄受苦的惡報(果),所以,殺生是惡行,惡業。 如是,結果的善惡決定原因的善惡。 以苦、樂決定果報的惡、善,以果報的善惡決定行為的善惡,不離快樂主義(Hedonism)的基調?亦不脫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色彩? 追求快樂或幸福、避免痛苦,不就是人的天性? 父母境界不就在免於恐懼、免於匱乏,更而追求幸福?不也是追求幸福或快樂和避免痛苦? 佛陀說四聖諦,苦、苦的原因(集),苦的息滅(滅),息滅苦的方法(道),旨在「苦的息滅」,苦滅不得樂?幸福或快樂? 道德主體的道德行為,作為或不作為,係理性自發,無條件性,不受快樂與痛苦的支配,亦不考慮功利。此理性自發的道德行為,稱當為(作為或不作為),係以完成「個人作為一終極目的」為目標。故而,善或惡係以完成此目標為衡準,不以天上享樂、地獄受苦等善惡果報為衡量。 障礙其完成目標的苦惡果,應予避免或排除,妨害其完成目標的天上樂,善果亦在排除之列。雖然,此道德主體並不免於「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的因果報應。 此道德主體基於終極目的的完成,界定行為的善與惡,因此,即使來世、天上、地獄非其所能見,其善惡行為準則(Maxims)恆定,而且,此道德主體恆在。 釋迦族人不殺生,守不殺生戒,不因見到天上享樂的善報,而是認定「夫人殺害人命,死入地獄,若生人中,壽命極短。」(參考同前引) 的確,下地獄,來世生人中,同於生天上,非釋族人所能見,但抉擇不殺生,並非基於快樂主義或功利原理,而是殺生障礙其「個人目的自主乃至完成個人作為一終極目的」的目標。 釋迦族人守不殺生戒而喪命,稱成仁取義或殉道,係道德主體其理性自發的道德行為,稱善行,彰顯此道德主體的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成佛。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故而,就理性自發而言,此道德主體亦為無條件性立法者。然而,其行為準則(Maxims)如何成為普遍道德法(The Universal Moral Law)?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5.3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4)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流離王對於釋迦族人的報復,不符合比例原則。釋迦部份族人羞辱童年的流離太子,代價竟然高到全族遭到滅絕。當時尚未出生的釋族人也遭受池魚之殃,他們前世造什麼因? 佛陀進一步解說: 久遠以前,迦毗羅衛城有捕魚村,村中大水池魚類豐饒。有一年,糧荒嚴重,城民就到大池捕魚。池中有魚名拘(王-巢) 和兩舌,互相訴怨:這水池是我們的父母境界,我們從未跳上陸地,侵犯他們的領域。他們從不餵食我們,我們也沒冒犯過他們,他們居然捕食我們族類,假定他們上輩子沒積什麼福德,我們一定要報復此怨仇。 佛陀那時才八歲,觀看城民捕魚上岸,一隻隻魚肚翻白,口吐泡沫,不覺而笑出口。 佛陀這一笑,成佛後 , 仍感受到如整座須彌山壓在頭頂的壓力。而羅越城民也因捕食池魚,遭受長劫地獄苦,皆受到報應。 現在的釋迦族就是當時的羅越城民。拘(王-巢) 魚就是流離王,兩舌魚就是好苦梵志。(參考增一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第二經) 佛陀沒參與捕魚,也不吃魚,惟表現童稚見異心喜的心態,這也能算造惡因? 佛陀目睹悠遊水中的魚群,被捕撈上岸,魚肚翻白,口吐泡沫,作垂死掙扎,不能感同身受,惻隱不忍之心,何在?或,當時佛陀並未認知魚或眾生皆是道德主體? 池魚有難,未伸援。現在,池魚欲行報復,有何立場主持公道或勸說? 佛陀兩次靜坐於羅衛城外枯樹下,應是表明其與族人共同赴難的心跡,不逃避責任。 眾生皆是道德主體,無論處於何道。人和魚不同道,同是道德主體,應分辨善、惡行,承擔善惡行果報。 過去釋族捕食魚族,現在魚族得人身誅滅釋族,一報還一報,合乎平等原則。但業報與仇恨就此了結? 釋族捕食魚族,殺生,受地獄報。魚族轉世為人,誅滅釋族,殺生,亦受地獄報。不因報復前所受殺害之仇,得免地獄報。 釋族因不殺生而得生天之報,爾後,若復念前仇,生殺害之心,予以報復,殺生,仍不免地獄報,這是業報原理,即所謂「定業不可轉」。 因此,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為善、為惡在於個人自由意志,一報還一報,是否妨害個人目的自主及追求幸福與終極目的?端賴理性的判斷與智慧的抉擇。 回歸理性事實──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23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3)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佛陀經常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說法。舍衛國舉國上下皆尊崇佛陀。流離才繼承舍衛國王位。竟然欲興兵消滅佛陀的族人,為什麼? 原來,流離的父親波斯匿剛繼承王位,即派人前往釋迦族逼親。釋摩訶男遂將其婢女所生女認為女兒,送往舍衛國與波斯匿王成親,生下流離。 流離八歲時,其父王令其偕五百童子,到其外公摩訶男處學射術。時,釋族建講堂設佛座以迎佛陀,而流離入講堂坐佛座,為釋族人逐出,並辱罵其乃婢女所生。流離受此羞辱,即命梵志子好苦,一旦他繼承王位,務必提醒此事。 流離王興兵欲滅釋族,只為報復童年所受羞辱?未免小題大作! 釋迦族屬剎利武士階級,饒勇善戰,豈容流離說滅就滅! 流離軍隊逼近羅衛城外,釋族人曾展現一人敵萬人之射術,但流離等看出其「不傷人」之破綻,起不了嚇阻作用。而釋族十五歲童子舍摩在城門上,射殺眾多流離士兵,亦為釋族長者責備,逐出城而去。則,釋迦族人堅守「不殺生戒」,不作任何抵抗。故而,流離軍隊入城,不受阻攔,大肆屠殺。 摩訶男為救族人,向流離提出請求,在他潛入池中未出水面期間,允許釋族人離城。 摩訶男即潛入水池將頭髮繫著池底樹根。釋族人在其潛水期間,從東門出、南門入,南門出、東門入,北出西入,西出北入,竟然,沒有一人離開羅衛城。 流離見其外公久久不出水面,派人入水,撈起其遺體。流離見狀,想到外公為保護族人而犧牲生命,始生悔意,然已殺害釋族「九千九百九十萬人,流血成河繞羅衛城」。 五百釋女鄙視流離婢女所生的身份,捍拒其逼婚,一一被虐殺。在其氣絕之前,佛陀和比丘弟子及諸天都來撫慰。佛陀並為其說微妙法,並說苦、集、滅、道,皆得法眼淨而生天。 流離及其軍隊,七日後,如佛所說,為大水所漂,喪命而下阿鼻地獄。(參考增一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第二經) 釋族人守「不殺生戒」,死後生天,流離及其軍隊殺人,死後下地獄。「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能予置疑? 世人所見,不及天上、地獄,只見殺人者、被殺者皆死於非命,能因此質疑因果報應? 但,流離八歲時受辱,而其屠殺對象波及當時未出生的釋族人,這豈是因果報應原理?佛陀能不予救護嗎?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23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2)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大盜和他的徒眾,殺人放火、劫財、據地為王,沒有得到王法的制裁,也沒有遭受民間信仰所稱的「因果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沒有果報,何以斷定行為的善惡?何以確立「有善惡行,有善惡行果報」? 如此,世人寧相信「強權即公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甚至王與寇並存 , 強弱互見? 台灣老輩含著老菜脯根,說道:「為善、為惡,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佛陀如何解說善、惡報? 佛陀曾兩次坐在迦毗羅衛城外一枯樹下,流離王也因此退兵,取消進軍羅衛城,報復其童年遭受釋迦族人的羞辱。 流離王第三次出兵,佛陀不再現身。而且佛陀不接受大目楗連的建議,運用神通力介入流離王的報復行動。 佛陀的福德智慧無上,神通不可測,竟然,無法庇蔭其族人免於滅絕! 尤其,佛陀自許:「當知如來出世,不降者降,不度者度,不解脫者令知解脫,無救者與作救護,盲者作眼目。」(見增一卷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第二經) 佛陀不會「知其不可而為之」(見論語憲問),亦不服膺「強權即公理」。但是,佛陀既然認知「每個人乃至眾生皆是道德主體」,必當尊重「業力」。 何謂「業力」?「有善惡行(或業),有善惡行(或業)果報」即說明業力。 定業不可轉。所以,流離王第三次出兵,佛陀不再出現於羅衛城外枯樹下。佛陀知道釋迦族人受報時候已到,即「宿緣已熟,今當受報」(見增一卷二十六、等見品第三十四、第二經) 任何「道德主體」即使不知不見其行為的善惡,仍無可規避該行為的責任和後果。所以說,不知不見有善惡行,還是無可逃避善惡行果報。不知種的是瓜,還是得瓜。不知種的是豆,還是得豆。不知不見善惡行果報 , 亦同 . 所以,任何道德主體,能不分辨其行為善或惡,俾免得到惡報?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1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1)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人是道德主體,能分辨善惡,依其自由意志,擇善棄惡,作出積極行為(作為)、消極行為(不作為),承擔所有行為(身、口、意行或業)的責任和後果,這是道德因果律,也是理性事實。 人如何分辨善惡?老農播種插秧,稻苗慢慢成長,終於結穗、穀熟,收割稻米。 老圃灑下菜籽,種籽發芽,莖長葉開,採收蔬菜。 所以,老農老圃得以成熟稻米、蔬菜的好壞,判定稻米、蔬菜種籽的好壞。 如是,依據「結果」的好壞,判定「原因」的好壞。 如是,依據善惡行果報,判定何者是善行?何者是惡行? 明理的讀書人因而說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造什麼因,得什麼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這是自然法則(Laws Of nature;Natural Laws) 也是理性事實。 但是讀書人並未分辨瓜是善或惡?豆是善或惡?或,什麼是善因、善果?什麼是惡因、惡果?這是道德中立嗎? 即使持道德中立。種瓜種豆、造什麼因、造惡因、造善因,皆是依於「自由意志」,沒有「自由意志」,就無道德意義,也無所謂「道德主體」。 惟,老農、老圃得以依據成熟稻米、蔬菜的好壞,判定稻米、蔬菜種籽的好壞。準此,吾人亦可依據善惡行果報,判定行為(作為與不作業)的善惡。若然,如何認定善惡行果報? 某大盜結夥打家劫舍、殺人放火,得到財物後,依照「分配正義」原則,論功行賞。眾搶匪皆大歡喜,並擁護大盜為首領,據山頭建寨舍,繼續劫貨殺人。爾後,各方綠林兄弟齊來附和。而官方追緝圍剿,經年無功而返。十年後,大盜無疾而終。眾匪徒亦同感「大樹一倒,猢猻必散」,因此,結束匪業,改頭換面,終其身,未受官方任何追究。 讀書人嘆曰:「我不見不知,善惡有報耶?善惡無報邪?」(參考長阿含卷十四,梵動經) 善惡果報無從認定,何以定善行、惡行?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每個人皆可為所欲為?這才是真正的解放之德?也能說上目的自主?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5.1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0)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佛陀和孔子都自知自證,其本身是道德主體,並確認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而,佛陀更進一步確認,六道眾生皆是道德主體。無論輪迴於三善道或三惡道。因此,佛陀公開主張不殺生,不傷害眾生生命。「不殺戒」成為諸戒之首。「教戒將護眾生」,即是佛陀行之不倦,無有厭足的六法之二。(見增一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五經) 孔子對於「不殺生」之事,則以「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回應「上天」的生生之德與好生之德,彰顯其「人本主義」精神。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即,任何人不分種族、膚色、信仰、性別,皆是道德主體,天賦理性與自由。此「主體」從何開始?分不分年齡?佛陀甫一出生,雙足落地,即站立而行,東、西、南、北各走七步,然後,一手指天,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如是,主張此「道德主體」的認定,至少始於出生。凡所有人皆適用。我剛出生,沒有吃奶力量,站立不起,也忘了說出我是道德主體。所以,哇哇大叫。從此,母親認為我是「道德客體」,父親教導我,並且一輩子與我共同掙扎,證明「我們都是道德主體」,這是殖民統治下的「父母境界」-行自境界,從父所得。「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是理性事實,乃基於「生而為人,人之為人」的事實。所以,人是否為上帝所創造?是否為Demiurge從理念世界(Realm Of Ideas) 拷貝原型(Archetype)而造?是否為光音天天人退化所致?進化而來?自然生?或,即使,據於常識,父母所生,皆不影響「人是道德主體」這理性事實。出身若何?Where I Come From? Not Your Business! 不能改變此理性事實。所以,你、我、他她皆是人,都是道德主體,本身自明 ,無庸舉證,且,不可否定。道德主體可稱人格(Personality)嗎?沒有人格、被褫奪公權、被剝奪自由,不能改變人是道德主體的理性事實。「道德主體」並非法律所創設,亦非佛陀、孔子,或聖王、聖人所創設。因此,認知「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是理性事實,才能談「解放之德」,從而, 啟發理性, 尊重每個人目的自主。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 Walker 2013.05.1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9)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無獨有偶 佛陀亦認為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應當分辨自己行為的善、惡,勇於承擔不可逃避的善惡行果報(Karma-Rewards)。造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六道輪迴的原理。基此原理,輪迴六道眾生,皆是道德主體。 眾生知性差異甚大,故而,並非所有眾生皆能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也因此,人類不但不承認某類眾生是道德主體,甚至,不承認其為道德客體。即使,同屬人類,例如主人,不承認奴隸是道德主體或道德客體。惟 ,視其為工具! 某人為證明所言屬實,聚眾到神明前,公開斬「雞」,鄭重聲明所言真實云云。「雞」不是道德主體或客體,「雞」是犧牲。 老子不得不嘆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見老子第五章) 芻狗就是犧牲。 天地不把萬物當作道德主體或客體?聖人或聖王亦不把百姓當作道德主體或客體? 孔子的天命就在喚醒每個人的道德主體意識。而且,孔子應是華夏文化,最早從事此理性啟發志業,故而,孟子讚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見孟子公孫丑上) 猶太人認為上帝和亞當(Adam)有約定(Covenant)。亞當、夏娃吃了蘋果,違反「約定」,因此,被逐出伊甸園。 此「約定」本身,明白顯示,亞當和夏娃皆是道德主體,應承擔違約責任。 上帝如是看待人類,人與人間,不能平等相待? 認知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是理性自發。自我啟發後啟發別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這就是理性。 佛陀和孔子都是啟發人類理性的先行者。而,佛陀比孔子更進一步,完成其「天命」。此天命可稱「個人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這是道德主體的道德權力。此權力現代人稱之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s)或自然之道(Natural Right)。乃人類或眾生與生俱來的解放之德,並據此解放之德,更求解脫之道,以完成其終極目的。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1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8)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佛陀降伏指鬘大盜,將其度化成阿羅漢,獲得漏盡、宿命、天眼、天耳、他心及神足等六通,大盜如虎添翼,如毒蛇成巨龍,更能為所欲為。佛陀如此作為,不止是助紂為虐,無異是助盜成魔王。但是,鴦掘魔羅從此不再重操舊業,惟,盡形壽恪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參考增一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六經) 曾經滄海難為水?不,鴦掘魔羅自從受到佛陀的感化後,深切認知「每個人乃至眾生都是道德主體」。故而,確實分辨善、惡行或業(Samskara or Karma),承擔本身所有行為的責任與後果(Karma-Reward),並據此「道德主體」的認知,作苦、集、滅、道思惟,說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任何人(無分男、女、老、少)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孔子稱之為「士」。士志於道,若能以「仁」為善、惡的衡準,行於忠恕之道,勇於承擔本身行為所有責任和後果,擇善固執以完成其天命 ,孔子稱之為「君子」。 「君子」比「君王」可貴。「君王」憑藉出身(by birth),「君子」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以行為(deeds)的合乎仁道,展現其尊貴。 成為「君子」,就是孔門弟子的「天命」。故謂君子畏天命(見論語季氏),「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見論語堯曰)。基此,「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見論語里仁),不可須臾離仁,「故君子慎其獨也」(見中庸第一章)。 達德(知、仁、勇)的君子,效法堯帝而法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見論語泰伯),成就志業,取法舜帝,「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見論語為政)。故而,無為而治,尊重所有人皆是道德主體,亦是權利主體,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 君子行仁達德,也就是「行自境界,從父所得」的實踐。 讀書人知書達禮,以興仁為志業,惟「謀道不謀食」,若「道不同,不相為謀」,知所進退,稱君子儒,恆守父母境界。 另類讀書人亦知書達禮,以仕途晉祿為志業,「謀食不謀道」,以「利」為進退,同流合污,不知其父母境界存乎? 孔子以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作為道德原理,如是啟發理性。孟子讚曰:「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見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超越老子、莊子乎?但認知自己是「道德主體」、「權利主體」,乃至「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始有解放之德 , 如是啓發理性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04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7)
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 漢儒將孔孟之道、儒家「五常」,置入寶櫃。然後封櫃上鎖,綑以「三綱」,再整櫃(碗)捧給「天命天子」漢皇帝。 漢皇帝穩坐「天子寶座」,即擁有、並掌握最高道德權威和權力,大盜就從此死心? 任何人坐上「天子寶座」,即擁有最高道德權威和權力,宮廷政變革命起義乃至外力入侵,謀取 「天子寶座」,此起彼落,大盜當自嘆弗如,能不死心? 漢儒還是不解老子、莊子的警告:「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是警告道德不能淪為統治工具 ! 尤其,漢儒完全不解孔子的道德原理。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乃一道德法則。而此一道德法則乃據於一基本道德原理,即,每個人都是道德主體和立法者,目的自主 , 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這基本道德原理才是孔子天命說的真諦 ! Protagoras 認為「人是所有事物的衡準」(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那麼,人用什麼來衡量事物?孔子認為每個人得據於天生的仁性,作出好惡的衡量。忠於自己的感受,就能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故而,不對他人作出令自己不好受的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傷害他人,合乎人性和仁道。 仁是人的天性,有其先驗成份。故而,老子、莊子認為「仁」乃等而下之的德性。 老莊的評價,屬於修行層次的批評,如同入佛知見者,有得須陀桓、斯陀含乃至成阿羅漢、成佛的差別。 但是,忠恕之道揭示每個人是道德主體和立法者,其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是理性的啟發,揭露道德本質。 揭示人人是道德主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和國家的主人,這才是國之利器。 此國之利器不宣示,等同愚民。 漢儒不揭示「忠恕之道」的道德意涵,而以三綱五常,將每個人從道德主體,易位為道德客體,致使道德淪為統治工具,違反天命 ,令人遺憾。 掌握政治權力即掌握道德權威,朕即國家、朕即道德、朕即法律。道德不拘束統治者,法律亦然。服從法律即被統治者、道德客體的道德義務,解放之德於焉不存!個人目的自主完全被抹滅掉!天命何在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04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6)
道德焉能淪為統治工具! 有位聰明的財主,為了防範宵小及內、外賊,找來名匠精製箱鎖。然後,將世代累積的金銀財寶放入箱中,上完鎖又用繩索捆牢箱子。從此,大財主白天放心出門,晚上安心睡覺 有一天,大盜率領群賊,破門而入。捆綁財主一家大小,搬走上鎖繩捆的箱子,爾後,群賊從容而去。大盜邊走邊笑,就怕財寶不全部放入箱子,更擔心箱子鎖不緊繩索捆不牢。否則,進門到處翻箱倒櫃,惟恐空手而回,又倉促搜括不齊 ,出門一路檢拾散落財物,猜疑有人藏私,回到山寨還是笑不停。 聰明的財主或許慶幸,上天保祐,祖上有德,土匪強盜只是謀財不害命。 這位聰明的財主,就像一般飽讀聖賢書的知識份子,懂得勤勞節儉和儲蓄、累積財富。而製造箱鎖的名匠,就是世間人所稱讚的聖人。 盜跖不斷回味,聰明人為我累積財富,聖人為我守住財富。 狂笑道:「世俗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聖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參考莊子胠篋) 漢儒將儒家孔孟的仁、義、禮、知、信「五常」當至寶,放置於寶櫃,再用「三綱」捆緊,然後,將寶櫃與開櫃之鑰,獻上漢天子。從此,宵小、竊賊、大盜不敢覬覦,天下太平。 尤其,三綱捆住五常,從此聖人不出,大盜不起。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莊子同聲!(老子第三十六章、莊子胠篋)否則道德必淪為統治工具 ! 漢皇帝,是天命天子,怎能這麼說? 漢儒就是不聽老、莊之言,硬是將五常綑以三綱,整櫃(碗)捧給漢天子。 五常捆以三綱,從此,「仁、義、禮、知、信」濃縮成「忠、孝、節、義」。仁何在焉 ? 孔子的機械論宇宙觀頓成有機體論宇宙觀,形構封建社會。而孔子唯天為大的樸素自然神論,也為天人合一的天命天子,予以取代。天子不但是權力的來源,也是道德的來源,天命如是,孔子的「個人目的的自主」天命說,頓成絕學。 道德既源自天命天子,總攬三綱,道德不淪為統治工具,難矣! 如此,漢儒不就終結孔孟儒學? 「學也,祿在其中矣!」 邦有道,然「道不同,不相為謀」,則退。邦無道,則隱。安貧樂道,父母境界存焉。 「耕也,餒在其中矣!」 管它邦有道、無道,老農老圃咬著老菜脯,守不住田舍 ,守住父母境界,子孫後代不絕! 漢儒是官學,儒家孔孟之學是父母境界之學,見諸村野。 如是「解放之德」未曾終結,佛陀亦如是看待儒家。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0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5)
道德焉能淪為統治工具! 莊子藉由孔子與老子,孔子與盜跖的對話(Dialogue),檢驗儒家的道德原理,批判孔孟(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仁義。並預言道德危機。 孔子沒有神通,沒有能耐,如佛陀降伏指鬘大盜鴦掘魔羅般的,馴服盜跖。 莊子安排孔子馴服盜跖,不是故意為難? 其實不然,莊子欲假藉盜跖的博聞、詭辯,點出仁義或道德的侷限性,以及道德(無論儒家、道家)的危機。一旦強者或統治者操縱道德,淪為統治工具,道德豈有任何「解放之德」的意涵?也難怪盧騷認為道德、法律乃強者為支配弱者而發明的工具。(見潘明正撰:人權之法理基礎(1983),頁16) 「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跖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聖人生而大盜起。」(見莊子胠篋) 盜跖是聖人調教出來的,等著收割聖人善人辛苦耕耘的成果。而且盜跖也行聖人之道,自己研發一套統御群賊之術,稱盜亦有道。即,聖、勇、義、知、仁,統領賊眾,打家劫舍,無往不利。若一旦附和者眾,形成一支強大勢力,攻城掠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奪取天下,成就霸業,論功行賞,分封建國,施行聖人的典章制度,倡仁講義,禮樂風行,帝業永固。道德不就是統治工具 ! 成吉思汗說道:「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英雄所見略同?惟視道德為統治工具,則一也。 青出於藍,聖人擇善固執、有所不為。大盜無惡不作,為所欲為,當然、青勝於藍。 因此,孔子除了聽訓、挨罵,完全沒有反駁、說教餘地。所幸,盜跖尚有一念之仁,念在同出聖人之教,始克免於難。(參考莊子胠篋) 莊子繼承老子的道統,主張「棄聖絕智,民利百倍。棄仁絕義,民復孝慈。」眼見道德將淪為統治者的工具,大聲疾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國之利器 , 不可示於人 !(參考莊子胠篋) 強者操縱道德,「解放之德」何在?又父母境界何以保存?每個人不異是強者達成其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5.01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4)
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 君子得仁,如魚得水? 君子行「仁」於家邦,如魚躍於淵? 「魚不可脫於淵?」(見老子三十六章) 魚不可脫離其父母境界。君子呢?君子的父母境界何在? 孔子說道:「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 那麼,行仁的君子,不離父母境界,各趣道之所在。 孔子悟道了,又說道:「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見莊子大宗師) 堯舜文武周公,人之君子,天之小人。 孔子仍望之彌高,謂:「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見論語泰伯)抬頭朝著手指頭所指的方向,可看到月亮。「指月」,堯舜不是天,但堯舜的行則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堯舜文武周公亦如是。月亮或「天」亦是手指頭,指向「道」,道又指向「自然」。「自然」不就是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嗎? 孔子走出洞穴後,回到父母境界,「行自境界,從父所得」,母親的教養,父親的遺訓,先聖先王的經典,不再是糟粕,而是「指月」的手指頭,指出大道的所在,那不就是「自己的境界」?因此,忠於自己。人不異己,視人如己,即忠恕之道,己所不欲,豈可施於人? 深思三日,孔子終於開口:「吾乃今於是乎見龍!」(見莊子天運) 老子李聃不是人之君子,天之小人嗎? 不,老聃是龍。 龍,非君子,非小人,又是何物? 「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成乎雲氣而養乎陰陽。」(見莊子天運) 孔子以龍的不可思議,讚嘆老聃的道行,德性,但,莊子給錯了劇本!就讓孔子說自己的話:「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見中庸序) 這是表達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營造免於恐懼,免於匱乏的父母境界。是天下父母心,聖人與凡人同此德。因之,不捨離父母境界,而「行自境界,從父(母)所得」,得營造天下父母境界,稱之大同社會,「解放之德」於焉行哉,目的世界得以構築。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4.2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3)
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 莊子安排此儒道空前盛會,頗費心思,但場面樸素,然,天龍八部來集。兩大宗師親自就座。世俗禮數全免,惟,開門見山(Open The Door, See The Mountain): 孔子首先陳明「仁義」乃先王先聖經典的精要,如同堯舜文武周公顯靈。 老聃循著蘇格拉底(Socrates)的辯證模式(Dialectic),要求孔子確認「仁義」乃人的本性,並下定義(Definition)。接著引導孔子進入「洞穴」(The Cave)。 孔子處於明暗不定的「洞穴」,看出先王先聖的影像,虛幻不實。其流傳的經典,精華已失,只是糟魄(粕)。 老聃指出:既然仁義乃人的自然本性,為政者當守「在宥」之道。三王五帝的施政,提倡仁義,獎善罰惡,不但不能保育人的本性,反而亂其性、擾其情。 現今夫子高舉先王仁政,高唱仁義,無異大街小巷,敲鑼打鼓,尋找迷失本性的兒子。這豈不是嚇走兒子,逃逝無蹤?「若擊鼓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以上參考莊子在宥、天道、天運) 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見老子十八章) 三王五帝不守「為政之道」在「在宥」,拋棄保育人民自然本性的大道,提倡仁義,獎善罰惡,擾亂人性,簡直捨本逐末,背道而馳,白費心機。 故謂:「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老子十九章) 為政之道「在宥」也 ,不離父母境界。 老聃說道:「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見莊子天運) 泉水乾枯,水池見底,魚群困在陸地,身身相觸,喘氣吐涎沫互相潤濕 ,以延長生存機會。如同背離大道的人類社會,民生疾苦,災情頻傳,呼仁喚義,處處聞聲救苦,人性光輝照於黑暗大地? 天降大雨或泉水湧出,水池與江湖又相連接,魚群不再身身相觸,魚不再吐氣吹沫,各自悠遊於江湖水域,重獲父母境界 ,各奔前程。 老聃引領孔子走出「洞穴」,得到真正的解放,深悟父母境界不可捨離,個人目的自主存焉。仁的真諦在此也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4.27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2)
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 孔子逾知天命之年,專程拜訪老子李聃,請益禮樂諸事。 老聃未正面答覆,反而,告誡孔子,除去驕燥之氣,深藏天命之使命感。 孔子應是悉心受教。爾後,說道:「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見論語季氏) 蓋孔子庶人也,非天子諸侯,豈容制禮作樂或征伐匡正。 現行禮樂違反人性或不合時宜,或諸侯橫逆作亂。大夫謀士,基於職責,當提出變革、匡正之謀議。惟,應考量「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見論語泰伯、憲問) 即使在位,提出變革、匡正之良策,其裁奪在天子。故謂:「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見論語季氏) 孔子所處時代,周天子所建立的分封建國制度(封建制度),已臨崩析瓦解。周室共主地位已危,諸侯群起,謀士紛出,尊王攘夷成為正義旗幟。禮樂征伐雖由諸侯出,然政令由大夫謀士操控。天下無道已顯明,則,庶人能不議乎?(參考論語季氏) 孔子的天命何在? 提出「大憲章」(Magna Charta, 1215)的倡議,以維持「封建制度」? 不!孔子並非大地主 ! 孔子的天命在「興仁」,仁乃天與人的直接關聯,源自四無量心。故而,仁可稱自然正誼或自然權利(Natural Right),所以「興仁」稱天命。 故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見論語八佾) 更謂:「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見論語里仁) 仁始能衡量善惡,並維持天人正常關係。 為表達其天命所在,孔子界定其「為政」範圍,在家、在父母境界的營造,不在天下國家。故謂:「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見論語為政) 「仁」使得「家」免於恐懼匱乏。「解放之德」即在家的興仁,不可捨離父母境界。 莊子深知孔子的天命所在。因此,另安排孔子問仁於老聃,檢驗孔子對於「仁」的認知,落實仁德係「行自境界,從父所得」,不離父母境界,以臻「個人目的自主,本身得為一終極目的」。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4.20 2013.08.17,po again
目的自主的父母境界(1)
不可捨離的父母境界 佛陀行四無量心,轉法輪度眾生。大梵天王行四無量心,統千世界。輪轉聖王行四無量心,王四天下。天下父母行四無量心,營造子女的父母境界。皆不捨離父母境界,同其天下父母心。 凡夫俗子為人父母,行十善,行財施、法施與無畏施,猶難以使其子女免於恐懼,免於匱乏。心有餘而力不足?自不量力?仍然任勞任怨,無怨無悔。蓋天下父母心也。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見老子第二章) 天下父母心也。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見老子第十章) 也是天下父母心。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見老子第五十一章) 亦是天下父母心。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天下父母心,玄德。故而,美國諸開國賢哲、元勳(The Founding Fathers, Nobles) 不惜身命,公諸「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1776.07.04)於世,發出解放之聲,道出天下父母心願。建國後,諸賢哲即或未功成身退,然,一致尊崇所有人的「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等不可剝奪權利」(The Inalienable Rights Of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 作為政治與道德的第一原理,和憲法的前提,營建此新國家的父母境界。 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排除特權,不製造統治階級,不排除十善,得以自由(內含平等原則),概括之,便利天下父母財施、法施與無畏施,以營造免於恐懼、匱乏之父母境界。以臻個人目的自主。 自由即王道,即解放之德,近悅遠來。二百多年來,美國一直是千千萬萬移民者的築夢園地,可見諸賢哲的「玄德」「天下父母心」未凋謝。 美國開國賢哲尊自然權利即尊上帝,感受上帝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故而,立德、立功、立言等頌讚,無以換取其父母境界,或替代其天下父母心。 不捨離父母境界,「玄德」永在,長遠釋放無盡「解放之德」,永保個人目的自主。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4.20 2013.08.17,po again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43
佛陀的出家弟子,於四聖諦無間等,精進於「知苦、斷集、証滅、修道」,自知自証漏盡、苦盡,成阿羅漢,現法樂住諸解脫界,若斷界、無欲界、滅界,得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壽盡,不受後有,不入六道輪迴,永盡苦邊。[參考雜阿含第四六四經、第四八五經。] 其他弟子,無論在家或出家,於四聖諦得法眼淨,入佛知見,不間斷於四聖諦思維。其斷身見、戒取、疑者,証初果須陀洹,人天七來往,即盡苦邊。若進一步薄淫、怒、癡者,証斯陀含果,人天一來往,即盡苦邊,若更進一步,斷貪欲、瞋恚及身見、戒取、疑,即於四禪五淨居天漏畫、苦盡,不來人間受生。 若頻沙王命終生為四天王天子,名闍尼沙,得初果。若給孤獨長者生三十三天,名阿那邠祁天子,得二果。若質多羅長者、曠野長者命終生四禪無煩天(五淨居天之一),証阿那含果,皆來人間禮敬佛陀。[參考:長阿含卷五,第一分闍尼沙經第四。增一阿含卷四十八,非常品第五十一,第八經、雜阿含第五九三經。雜阿含第五七五經、第五九四經。] 若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 佛陀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正見的四項目之一) 証據具足,能不信服? [取材自 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42
舍利弗曾在佛陀面前發師子吼,並謂:『我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即不能知諸佛心之分齊)。佛總相法,我則能知。(即,然能知諸佛法之分齊)。』 為什麼? 所謂諸佛總相法或諸佛法的分齊,就是四聖諦。 舍利弗已於『四聖諦』無間等,『知苦、斷集、証滅、修道』同步下手。因此,佛陀說法,闡明『四聖諦』,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舍利弗則『知苦、斷集、証滅、修道』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以期到達諸佛心之分齊。 故而,舍利弗能知四聖諦是諸佛總相法或諸佛法之分齊。謂:『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 舍利弗本於四聖諦,不涉入四大不可思議,廣為眾生說法。 佛陀乃謂:舍利弗廣教廣示此四聖諦,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現、趣向,時令無量人而得於觀。佛陀亦指出,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的『正行說法』,即四聖諦廣攝、廣觀、分別、發露、開仰、施設、顯示、趣向。 舍利弗說法,不異諸佛的正行說法,舍利弗如是,大目揵連亦如是。其差別就在,舍利弗以正見為導御,大目揵連能令聞法者立於最上真際,然兩者說法,皆能令人究竟漏盡。{參考:長阿含卷十二,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雜阿含第四九八經。中阿含卷七,舍梨子相應品象跡喻經第十、分別聖諦經第十一。} 所謂正見,即,一、有施、有說、有齋,布施、持五戒、八關齋、誓願解脫乃至成佛。二、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三、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四、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証具足住。 正見是八正道的前導。 {見雜阿含第七八四經、第七八五經。} 所謂立於最上真際,即大目揵連能展神足,越過東方五恒河沙數佛土,到達奇光如來佛所禮敬,並攜其五百弟子,聽聞佛陀說法而得法眼淨。又能至地獄探視提婆達多,傳達佛旨,令知其罪元,更令六萬餘地獄眾生,命盡罪畢,生四天王天。可謂深達罪福相,立於最上真際。{參考曾一阿含卷二十六,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第二經。增一卷四十六,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二,第三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41
有一次,佛陀與眾多比丘弟子,走入林木茂盛的申恕林。大家坐於樹下。 於是,佛陀順手撿起幾片樹葉,說道:我手中樹葉的數量,和申恕林所有樹葉的數量,兩相比較,申恕林所有樹葉,是我手中樹葉的億萬倍,甚至,無法計算其倍數。 佛陀又說道:我手中的樹葉,就如同我成佛以來,對於眾人所說的法:諸如觀五陰無常、空、苦、非我,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涅槃寂靜,說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乃至四禪八定、滅盡定,不厭其煩,一再重覆解說。為什麼?因為,我所說的法,有助於瞭解「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諦,有助於如實知見四聖諦,有助於修習八正道(道諦),建立清淨無染的梵行。澈悟十二因緣法,如實觀察緣生法、緣起法,無明滅,明生、慧生、成正覺,止息無明行,貪瞋癡永盡,正向涅槃。 故謂:「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於涅槃。」 佛陀接著說道:我成佛以來所証知而不說的法,就如同申恕林所有樹葉。為什麼不說?因為這些法「非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非明慧正覺正向涅槃。」 佛陀勉勵所有比丘弟子,知苦、斷集、証滅、修道,齊頭並進,知、斷、証、修,同時下手,一如知病、找出病因、對症下藥、直到痊癒,不能稍有懈怠,以迄病除、苦盡。 佛陀說,能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就是如來,應、等正覺,也就是成佛。四聖諦應如是正觀。 【參考雜阿含第四○二經。】 佛陀特別指出四大不可思議,即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佛國(佛境界)不可思議、龍界不可思議,是祂所不說的法,告誡弟子勿涉入此等不可思議的思維。諸如眾生從何而來?又往何去?世界將滅或不滅?世界有邊或無邊?命即是身?(斷見、唯物論)或命異身異(靈魂不滅、常見)?世界、眾生,是梵天所造?諸大神所造?乃至如來終或不終? 思惟此等事(四大不可思議)毫無益處,因為此等事無善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處,乃至不到涅槃之處。反而,思維此四事,令人狂惑、心意錯亂,起諸疑結。 佛陀再次強調,當思惟四聖諦,四聖諦有義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門法,得至涅槃。捨離此世界之法,當求方便,思議四聖諦。 佛陀告誡弟子,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參考:增一阿含卷二十一,苦樂品第二十九,第六經。雜阿含第四○七、四○八經。】 外道異學每以四大不可思議為問題,向佛陀問難,即十四難。佛陀回應以十四無記,即不作肯定、否定的答覆,無記。 佛陀將外道異學所有涉入此四大不可思議的見解,即世界之法,無論是基於禪定開發神通的實証之見,或基於世智聰辯所精細推理之見,歸納為六十二見。 此六十二見,依本劫本見(即本體論,Ontology)有十八見,依末劫末見(即目的論,Teleology)有四十四見,皆陷入見網,不出苦際,難以自拔。 「見長阿含卷十四,第三分梵動經(梵網經)第二。」 學佛者當本於四聖諦,以免陷入六十二見網。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40
人身難得! 既已得人身,更上一層樓,昇天! 布施與持戒的福德,來世生天,可以如願,易不難得! 尤其,如法受持八關齋戒,更是生天的保證。瞧!天帝釋提桓因每聽聞世人受持八關齋戒,預知「諸天眾將增益,阿修羅眾必減損。」喜不自勝! 東方提頭賴吒(持國)、北方毗沙門(多聞)、西方毗樓勒(廣目)、南方毗樓博叉(增長)等四大天王,每於上半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依次派遣使者、太子及親自按行天下,觀察世間萬民的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等情事。下半月二十三日、月底兩天,亦復如是。 上半月八、十四、十五日及下半月二十三日、月底兩天,共六天,稱六齋日。 每月十五日及月底,四天王齊集忉利天善法殿,各坐一方,同時面向天帝釋提桓因,報告世間萬民在六齋日的布施、持戒、持齋,其所觀察情況。 天帝及忉利諸天若聽聞世人布施、齋戒者眾,皆大歡喜,唱言:「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地獄拷掠自然休息、毒痛不行。」,反之,則不悅。 天帝釋聽聞世人布施、齋戒眾多,為使諸天倍生歡喜,即說偈言: 「常以月八日 十四十五日 受化修齋戒 其人與我」 意即,五戒、八關齋戒,乃天德、天帝釋是倡導者。世人應效法之。 佛陀不予認可,因為天帝仍未離貪瞋癡,難免憂悲惱苦。 佛陀認為世人受持八關齋戒,應以阿羅漢為取法對象,因為,阿羅漢貪瞋癡已盡,心善解脫,永無憂悲惱苦。 【參考: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第八。雜阿含第一一一七經。】 八關齋戒(或法)即五戒再加,六、不過時食(過午不食),七、不處高廣之床,八、遠離作倡伎樂,香華塗身。過午不食稱「齋」。不是吃素。 佛陀告訴世人,若受持八關齋戒,應取法阿羅漢,身心皆不染慾、不犯戒,故謂持心如阿羅漢。受持八關齋戒以一日一夜為限,若欲繼續,必再次聲明其受持的意願。 佛陀進一步告訴世人,受持八關齋戒,當發誓願,無願不果。誓願之福不可稱記,得至甘露滅盡之處,乃至成佛。(參考:增-阿含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第二經。增-阿含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二經) 尤其,佛陀特別提起,寶藏如來駐世時,假定祂發自覺覺他的清淨成佛誓願,而非要求回報授決,則寶藏如來入滅當劫,祂即成佛。不必等到無數阿僧祇劫後,錠光如來(即燈光如來、燃燈佛)出世,必承諾「大山熾如火,億劫堪頂戴,不能壞道意,唯願時授決。」並散髮於汙泥,讓錠光如來踏過,始得到授決。更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又百劫的艱鉅菩薩行,才成佛。 【參考:增-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第二經。增-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二經。】 若人受持八關齋戒,持心如阿羅漢,不但與佛陀的聖賢弟子相應,與佛法相應,更與佛陀相應,誓願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必成佛。 故而,佛說賢聖八關齋法,超越天帝釋提桓因的天德八關齋,當發成佛的誓願。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9
佛陀依照諸佛對於大眾的說法漸次,亦即依照諸佛所建立的說法慣例,『漸說妙義,所謂論者,施論、戒論、升天之論。』 佛陀先為大眾解說布施與持戒的意義與功能。所謂布施,即財施與法施。未入佛知見,仍以財施為主。布施是造福、立善功。所謂持戒,就是受持五戒及八關齋戒,得以端正品德、不犯惡過。因此,布施和持戒成就福德或功德,遮止煩惱與過錯。累積福德,造就福業,無願不成。 布施如同在福田播下種子,持戒如同去除福田雜草。兩者兼行,種子成樹、開花、結果,現世安樂,來世依其意願,生於天上或人間,不入三惡道。 布施所得的『功』,與不持戒所犯的『過』,不能功過相抵,何者先成熟,何者先報應。 若僅布施而不持戒,有福無德,即或不入三惡道,常與阿修羅道相應。阿修羅有福無德,性多疑嫉妒,障礙解脫道,非真正善道。 布施、持戒者,常在人天享樂,惟,仍難免輪迴之苦。尤其,五欲令人心穢慧羸,而淫欲更為大患,種下入三惡道之因。因此,佛陀提醒,『欲為不淨』、『欲為不淨行』、『欲為不淨行,淫為大穢』。為避免『五欲』『淫欲』所帶來的災患,應當體悟『出要為樂』,在家恒持五戒,不犯邪淫,於六齋日,持八關齋戒,不淫。若方便出家,『出家為要』『斷漏為上,出家為要』,即時出家,永斷淫欲的煩惱與災患,不淫。 佛陀說完上述論說後,觀察眾人心際,若已心開意解,接受佛陀的說法,就進一步依諸佛常所說法,為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令大眾入佛知見,於心田種下如來慧,心得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証初果須陀洹。{參考:增一阿含卷九,慚愧品第十八,第四經。增一卷十三,地主品第二十三,第一經。增一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第一經。增一卷七,五戒品第十四,第五、第六經。} 成佛就是圓滿福德與智慧,布施、持戒成就福德,領悟『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諦,見諦,入佛知見、種下如來慧。則布施、持戒與見諦,已具足福德、智慧的根基,若能於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發願成佛,必能如願。 {見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賢聖八關齋法。另參考釋從信師父解釋,優婆塞五戒、八關齋,阿含精舍發行,一九八七、七、一,頁八十以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8
人身難得! 有一隻盲龜,每隔百年,頭出海面一次,想要碰到隨著海流、風向四處漂流的浮木,非常困難,何況想碰到浮木,穿過浮木的唯一小孔,難上加難! 佛陀以盲龜穿過浮木孔的困難度作比喻,說明五道眾生,欲得人身的困難。 所以,佛陀說:人身難得。 [見雜阿含第四○六經。] 人身難得,已得人身,能不珍惜?! 佛陀在世時,三十三天(忉利天)有一天子,發覺自己身現「五衰」:一.華冠自萎。二.衣裳垢圿。三.腋下流汗。四.不樂本位。五.玉女違叛。而且,天子生具天眼,預見自己命終將投胎羅越城一豬腹中,生生為豬,恒食臭惡,挨宰殺而死。 因此,該天子憂愁苦惱,不禁放聲哀號。天帝釋提桓因聞聲而至,告訴天子,歸依佛,可免畜生道的災厄。該天子及時依言,歸依佛、法、僧,免下畜生道,而出生為羅越城一長者子。 [見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第六經。] 其實,釋提桓因有大福德,不用藥物、咒術,只憑願力,能令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重病,應願而痊癒。為何不發願力,令自己的兒子,免下畜生道?{參考雜阿含第一一一八經。} 一者,神通力或福德願力不能改變善惡報的現前。二者,天帝釋提桓因早已歸依佛(法、僧),相信佛陀的福德、智慧已臻究竟,即福德、智慧圓滿。三者,深信佛陀建立的佛、法、僧、戒的僧團,共同發出無量願力─解脫眾生老病死苦。是善念的源頭。 釋提桓因引導自己兒子發善念,與善念源頭相應,得暫緩惡報的現前。{參考中阿含第一七一經,即中阿含卷四十四,根本分別品分別大業經。另參考─釋從信師父解釋,用心輸入佛法,廣善精舍出版,二00一、三、二十九,頁一四六以下。} 尤其, 歸依佛法僧後,承事佛法僧而獲得其承事功德, 必受人天之福,其功德不可思議 (參考增一阿含卷十二, 三寶品第二十一,第一經) 該天子依天帝的引導,歸依佛、法、僧,暫得人身,生作長者子,十歲即出家,依八正道,心解脫、慧解脫,解脫老、病、死,並了累世惡業,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參考同上增一阿含善聚品。} 佛陀出世,証無上正等正覺,並以其圓滿的福德、智慧,建立佛、法、僧、戒,一 . 引導五道眾生,得人身,一如引導盲龜穿過浮木孔。 二 . 引導眾生,得人身後,珍惜人身的難得,以善念、善業,造福、累積福業,不入三惡道。三 . 依八正道,(一)或即身解脫老病死,入佛國,安住於故城邑、故王宮殿,古仙人、古佛住處。(二)或以佛陀為榜樣,發願成佛,廣行菩薩道,累積福業,以期福德、智慧圓滿而成佛,建立佛國。 佛陀的說法漸次即依上宗旨。(待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7
二○○○年初秋,再度探視老禪師。 老禪師一看到我,馬上開門,並說道:「我這地方從未讓人進來,你是第一人。」「我已成佛!」 一九七六年初夏,首次拜訪老禪師,陪著現代善財童子(下稱老弟),請禪師印証其修行境界,已臻幾地菩薩?! 一進寺內,老弟盤坐地上,曰:「老和尚,你瞧我入何地?」 師大笑:「你滿臉黑氣!」 老弟慍然:「你胡說!」 師:「不服氣,我就一掌從這裡,把你打過去!?」 老弟驚覺而起,跑出寺外,站在樹下。我們也跟上,三人一起站立樹下,面臨湖光水色。 老禪師說道:「我一個人獨住,不怕妖魔鬼怪,土匪強盜敢來,我就一掌把他們從這湖邊,打到對岸去!」「我有劈空掌!」 湖面超過二千公尺,剛才若不服氣,老弟可要飛出兩公里外去! 老弟拉著我,走! 隔天,我獨自來向老禪師請罪,冒犯了! 禪師不以為意,「哈!這種人太多了!」 臨走,交代我幫他叫米。我特地買回素粽,供養禪師,當天是端午節。 半個月後,我陪當地小學校長去看他。兩人年歲相近,又同是一九四九年後來台避難,別有一番他鄉遇故知的氣氛。因此,老禪師出示身上瑞相:一.沒喉結,二.馬藏陰,三.兜羅綿手,四.眉有白毫,五.白毫會放光。六.天龍八部來護法,非常人可見。 為証實白毫能放光,禪師建議:學校朝會時,我去放光,小學生都看得到的! 校長笑而不答。 事後,我問過當地年青人,的確,他們在小學時代,看過老和尚在雲端放光。 之後,又拜訪數次。一九七七年上研究所後,就中斷。事隔近四分之一世紀,老人家為表示「好久不見」或「他真的只想見我」(有點自抬身價!),我竟然將其誠意,扯上宿命通來! 我略提往事,老禪師回答:「以後不受供養。」毫不介意,又侃侃而談,沒有任何異狀! 老禪師成不成正等正覺或辟支佛,非常人可予置評!覺道上任何成就,皆是自知自証,即使發生錯誤,並非不能修正,尤其,老禪師禪悟深厚,又天性豪邁,稍一觸機,諸禪天一蹴可及,現今禪師必在某禪天,笑著:「哈,小兄弟,佛學不是考據學,該捨棄學究匠氣!」 Anyway,老禪師的確是奇蹟!是阿練若行者! 倒是那位老弟,令我擔心,在拜訪老禪師之前,曾到台中盧勝彥住處,枯站一夜,也自找無趣而返。一九八八年夏,我坐公車路過忠孝東路四段,看到他一人獨自發傳單,身上沒穿什麼背心。從此,再也沒看過他。 或許有一天,他來告訴我,遇到德雲長老,「可從平地而起,步步高昇」。也許,我又看到他發傳單,身上多件背心,前面「神愛世人」,後面「我是罪人」。他天生傳教士的聲調語氣,倒是適得其所! 最擔心,真有這麼一天,他來找我印証。臨走:「就知道你沒他心通,故意讓你看不出我已成佛!」 遊戲神通可矣,遊戲人生?人身難得,佛陀一再告誡!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6
一九九二年夏,師父交給『阿迦曼尊者傳』,囑我詳閱。 阿迦曼尊者,泰國比丘,頭陀行者。 所謂頭陀行者,即奉行頭陀法: 1. 阿練若(或稱阿蘭那)行。 2. 乞食(即托缽)。 3. 獨坐。 4. 一坐食。 5. 日中一食。 6. 樹下坐。 7. 露地坐。 8. 空處坐。 9. 穿糞掃衣或五納衣或三衣。 10. 塚間坐。 11. 大、小便當藥。 12. 盡形壽不捨頭陀法。 佛陀讚譽大迦葉行頭陀法,謂:『有頭陀法在,就有佛法在。』並謂:『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世,設法在世,增益天道,三惡道便滅,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參考增一阿含卷五,入道品第十二,第四、第五經。) 因此,阿迦曼尊者行頭陀法,意義重大。 頭陀法不違八正道,得悟十二因緣法,成辟支佛。故而,大迦葉於王舍城多子塔初遇佛陀,即稱佛陀為大師,自己是佛陀弟子,仍謂:『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我則成辟支佛。』(見雜阿含第一一四四經。) 大迦葉即時捨棄成辟支佛之念,七日後証阿羅漢。因為,世無二佛,一佛境無二尊號。佛陀出生,辟支佛即入滅,佛陀已成佛,世間就無辟支佛。佛法在亦如是。(參考曾一阿含卷三十二,力品第三十八之二,第一經。) 阿迦曼尊者悟『有佛法在,則無辟支佛出』,因此,捨棄成辟支佛之念。惟,仍不捨頭陀法,走向阿羅漢道,成就正定,諸天時時來請益。 尊者行腳遍及泰國大小村落,其說法皆依佛陀的說法漸次:『施論、戒論、昇天之論,欲為大患,出要為尚』。若聽法者心開意解,再依諸佛常所說法,為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天人皆蒙法益。 尊者以佛陀(即釋迦牟尼佛)為最大已知,沒有此佛長、彼佛短,此佛入滅、彼佛仍在的問題,歸依佛。以四聖諦為法輪,知苦、斷集、証滅,修道。沒有此法究竟、彼法了義的疑惑,歸依法,雖不入僧團,惟以四眾為歸依處。寂靜行於八正道,証阿羅漢乃其必然的進階,誠然是現代佛陀的明亮鏡子。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5
或許,某日那位念佛者會傳來新信息:『No!將來阿彌陀佛也要再歸依釋迦牟尼佛!』 No Comment! 也可能,隔一陣子,念佛者會傳來最後信息:『No!no!將來所有佛陀,十方三世諸佛,都要歸依毗盧遮那佛!』 No Response! 法身佛一出,天上天下,一切靡伏,誰敢不從! 佛教經典浩瀚如海,千萬論家的論說,逾於恒河沙數。 可作整理,釐出理路系統,如: 佛有法、報、應(化)三身。 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佛,一如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出世。 每位菩薩都有其深位,例如,觀世音菩薩的深位就是正法明如來,菩薩亦將接替阿彌陀佛,在西方極世界成佛。 而且,佛陀弟子,如舍利弗,大目揵連等亦如是,皆有其深位,將來也會成佛。 每位眾生(不限人類)都可成佛,而且,本來就已成佛! 世智聰辯人士,皆可輕易,以法身佛毗盧遮那佛為主,建立Kathenotheism(交換神論、替代神論)的龐大信仰體系。 所以,那位念佛者大可整理其高見,建構無懈可擊的信仰體系?!勉之哉! 康德(Immanuel Kant)曾提出超驗謬論(Transcendental Paralogism)的概念,並作解說:『一絕對必要存有之概念,仍純粹理性之概念,亦僅為一理念。』 康德所謂『一絕對必要存有之概念』,即柏拉圖所稱的絕對理念、純有(Absolute Idea , Being),亞理斯多德所稱的不動推動者、上帝、第一因(Immobile Mover , God , First cause),亦即上帝。 康德說道:『該理念僅指示一明確,然不能理解之完整性,並供限制而非擴張理解範圍。』 上帝、絕對理念、純有、第一因等,是很明確的概念,其完整性亦很明確,但終究非人類所能理解,既然不能理解,人類就不能將其擴張詮釋,擴大理解範圍,人類當自我設限,以免謬誤或錯謬。 因此,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Cosmogong): Being + Non-Being → Becoming 純有 + 非存有 → 人類、萬物宇宙生成 形構一種辯証論式的宇宙生成論。 添加 Non – Being,破壞上帝與人類的原因結果直接關係,就是擴張理解範圍。 若以第一因為究極因(final cause),再依辯証論模式,推理宇宙目的論(Teleology): 上帝 + 萬物 → 絕對精神。 更是無端擴張理解範圍。陷入誤謬、顯而易見。 所以康德說:『一最高存有之概念乃一非常有用之理念,然此僅為一理念,確實難能單獨依此理念,增加吾人關於最高存有之知識。』 {See, I .Kant,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Lewis white Beck, The Library of Liberal Arts, Oskar First, Founder, (Original 1788) PP.398,403.} 康德保留上帝的領域,不作任何踰越,致力於完成個人的最終目的。誠智者之行。 準此。 舍利弗尊者作師子吼:『我不知諸佛心的分齊,然我知諸佛法的分齊。』 諸佛心的心齊,對於舍利弗而言,是明確完整的絕對理念,雖然,仍是未知、尚未理解的領域,但諸佛法的分齊是已知的領域,從此已知領域不斷修証,可以達到諸佛心的分齊。 因此,舍利弗以四聖諦為據,知一法即斷一法,証一法即修一法,不斷修習,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終可到達諸佛心的分齊。 但是,舍利弗絕對不會自說『深位』、『已成佛,未來必成佛』,自陷錯謬,引導後學陷入錯謬。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4
某日,老友提起,有人想教導他,修習「喜樂大定,成就無上瑜珈」。是否妥當? 我回答:「在家眾可正淫,但行淫是障道。至於「喜樂大定」,我影印某經文,供作參考」: 「閰浮提人男女交會,身身相觸,以成陰陽。……阿須倫身身相近,以氣成陰陽。四天王、忉利天亦復如是。燄摩天相近以成陰陽。兜率天執手成陰陽,化自在天熟視成陰陽,他化自在天暫視成陰陽。自上諸天,無復婬欲。」 [見長阿含經卷二十,阿須倫品第六。] 欲界人、天的的行淫,分別是身身相觸、身身相近、相近、執手(或微笑)、熟視、暫視。喜樂大定是否逆此次序,從暫視、熟視(凝視)、執手(或微笑)、相近、身身相近、身身相觸以完成男女雙修? 影本寄達後,就不過問! 一九九五年秋。某念佛者遠道而來,傳一信息: 「將來釋迦牟尼佛仍要歸依阿彌陀佛。」 「哦!你聰慧,諒已歸依阿彌陀佛!將來釋迦牟尼佛可要稱你師兄!」 「我是釋迦牟尼佛的優婆塞(在家)弟子,將來要稱你師伯?你可能提出質疑! 因為,當初師父為我證歸依,釋迦牟尼佛没說Yes,但也没有說No!」 該人是否知非即捨? Not my business! 佛陀的確没說過,要念釋迦牟尼佛。所以,没有人開口、閉口就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但是,佛陀的確要弟子多念佛: 一 念佛十名號。(見雜阿含第五五0經) 二 念(觀想)佛相好、功德具足(十力、四無所畏) [見 增一阿含卷一,十念品第二、卷二,廣演品第三。] 有何功能? 一 專精思惟,成就正定,開發神通,解脫老病死、漏盡。 二 遠離恐怖、畏懼。 念阿彌陀佛,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功能如何?往生極樂世界,修習八正道,解脫老病死。 為什麼不在娑婆世界,即時即地,修習八正道?因為,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極樂世界清淨,易修易成。 以上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都有依據! 當然,修不修,何時何處修,由自己完全決定,誰也不能勉強。 但是阿彌陀佛比較大?佛陀只說十方三世諸佛都十號具足,同等無異。阿彌陀佛說過?誰說了算數,不用舉證?(待續)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3
尊者曇摩留支見証錠光如來(燃燈佛)為佛陀授記。毗婆尸等佛陀的阿那含弟子証實『諸佛常法』。而且,佛陀的大神通弟子,如大迦葉、大目揵連、舍利弗等,皆可檢驗其真實性。尤其,舍利弗與大目揵連不避佛座的威權,以佛陀金剛座的不可移動性,作為比試神通高下的驗証物。因此,佛陀只傳真理,不傳威權或權威。 基於上述,佛陀(釋迦牟尼佛及所有佛陀),不是古佛轉世。而且,佛陀的降生乃至成佛、轉法輪,皆循諸佛常法。即使,佛陀生俱三十二相,智力、神力遠超常人,但是,無師自通,其所有神通智慧(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皆在成無上正等正覺的禪定中俱時開發,成佛後,公開宣稱十號具足,與十方三世諸佛同等無異。 一九九四年七月,摯友引見兩位來至尼泊爾的仁波切。摯友特別提醒,仁波切就是『轉世活佛』,而且兩位仁波切地位崇高…。言下之意,要我…。 大家用過午餐後,我徵求同意,就提出問題:『兩位仁波切的轉世,與我的轉世,有何不同?』 有關我的轉世,我先說明:『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轉世而來,但是我不能說,我是自有(永有沒說出),否則,就冒犯上帝。依據我的信仰,我接受輪迴說,因此,我相信我是轉世,但來處不明。』 兩位仁波切張大眼睛,沒有開口。 我繼續說道;『那麼,我就提出我對於轉世的看法。』 『依據佛教觀點,以金剛經為例,有意義的轉世,如初果須陀洹,人天七來往,二果斯陀含,人天一來往,所以,初果、二果聖人會來人間受生(轉世)。三果阿那含,不來,就是不來人間受生,世間沒有轉世的阿那含三果聖人。阿羅漢與佛陀皆不受後有,因此,人間絕對沒有轉世的阿羅漢或轉世的佛陀。亦即,阿羅漢不轉世,佛陀亦不轉世。』 『所以,來人間轉世(受生),其果位,最高是二果斯陀含,當然,二果聖人轉世,人間大福氣,能不恭敬?』 『兩位仁波切是以何果來轉世?』 他們仍不開口。 『當然,也有例外,佛陀在迦葉佛時才出家學道。也沒証阿那含、阿羅漢或佛果,就以菩薩身份受生兜率天,等下生。』 『那麼,兩位仁波切是依佛陀的模式,下生(轉世)成佛?』 『請問,兩位有三明六通?』 仍然緊閉双口。 『當然,你們有沒有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我無能力檢驗其真實性,但是神足通,從此牆壁穿過,可以馬上驗証。』 兩位仁波切終於開口:『我們有神通!』 『不是三明六通,就不用展現!』 因此,結束這場『幸會』。 當然,兩位仁波切沒回答:我們是慧解脫!否則,我會目瞪舌結?!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2
佛陀告訴在座比丘弟子,謂:「比丘當知,諸佛常法」: 「毗婆尸菩薩(諸佛未成佛前,皆稱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從右脅入,正念不亂。」 「有四天子手執戈鉾,侍護其母。」 「母自觀胎,見菩薩身,諸根具足,如紫磨金,無有瑕穢。」 「母奉持五戒,梵行清靜,篤信仁愛,諸善成就,安樂無畏,身壞命終,生忉利天。」 「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地為震動,光明普照。」 「時菩薩母,手攀樹枝,不坐不臥,時四天子手捧香水於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聖子。」 「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持,徧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 「……時諸相師,即白王言:王所生子,有三十二相,當趣二處,必然無疑。在家當為轉輪聖王,若出家必成正覺,十號具足。」 至於菩薩出家前,出遊四城門,見老病死及沙門。最後出家,獨處靜坐,自覺自悟十二因緣法,並順逆觀十二因緣法,解脫生、老、病、死而成佛,十號具足。成佛後,梵天王請佛說法,佛陀以四聖諦轉法輪,皆是諸佛常法。{參考長阿含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 所謂諸佛常法,即所有佛陀,從降生受胎、出生、出家、成佛、轉法輪的既成模式。過去佛陀如是,現在佛陀如是,未來佛陀亦如是。佛陀將諸佛因緣與諸佛常法,合稱諸佛因緣本末,總結大因緣經。 佛陀以九十一劫前的毗婆尸佛為例,因為毗婆尸佛的阿那含弟子仍在,可資証實。 佛陀如是說:『我所生處,無所不徧,唯除首陀會天,……現於彼天,時彼諸天見我至彼,頭面作禮,於一面立,而白我言:我等皆是毗婆尸如來弟子,從彼佛化故來生此,具說彼佛因緣本末,又尸棄佛,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即佛陀),皆是我師,我從受化故,來生此,亦說諸佛因緣本末,至生阿迦尼吒諸天,亦復如是』{參考同上} 首陀會即五淨居天,又稱五不還天,乃阿那含聖人之所在,即色界四禪天的無造天、無熱天、善見天、大善見天、阿迦尼吒天(色究竟天)。此天人不來人間受生,將於該處漏盡,故亦稱有餘涅槃界。 佛陀言不虛發,有所言說,必有佐証,也必能証實,所言真實。 佛陀絕對不會依恃權威,說了算數,不容置疑,反而,自負舉証責任,並接受檢驗,任由疑者查証!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1
『汝本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佛陀掀開波旬的底牌,也自掀底牌,又說道:『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 佛陀向波旬攤牌! 拘留孫佛時,大目揵連是欲界魔王,名惡。波旬是魔王惡妹妹的兒子,就是大目揵連的外甥。 魔王惡因唆使村民,強力阻撓迦葉佛諸阿羅漢弟子的托鉢,致其頭破衣裂,犯下『出阿羅漢身血』的五逆重罪,即刻下地獄受無間罪苦。而,波旬因之繼承魔王地位。 波旬深知罪、福繫於一念之間,猶反嗆:『我今作福,汝今已証。』『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証知?』 究竟是欲界天魔,雖生俱五通,佛陀過去所造福業多少,心知肚明,惟,自恃魔威與億萬魔軍押陣,誰敢出面,為佛陀作証?! 當然,依照証據原理,波旬也沒錯。波旬所造福,佛陀已証,勿庸再舉証,佛陀所說算數,但佛陀自稱造無數功德 ( 福業 ) ,不能說了算數,照規矩來,佛陀負舉証責任! 佛陀說道:『我所造功德,地証知之。』 即時,地神從地湧出,叉手向佛陀言:『世尊,我當証知。』 佛陀的確遵照証據原理,負起舉証責任,召喚地神出面作証,波旬悻然而撒兵。﹝見前佛陀的鏡子之五,增一阿含卷三十九,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第一經﹞ 佛陀提過,錠光如來 ( 即燃燈佛 ) 曾為其授佛記,誰能作証?曇摩留支尊者可作証。 錠光如來双足踏過佛陀披散於污泥的頭髮,為佛陀授記,曇摩留支見狀,大為不忍,說道:『此秃頭沙門何忍,乃舉足蹈此清淨梵志髮上,此非人行。』 尊者因此口業,無數劫作畜生,其最後身作海上大魚,身長七百由旬。佛陀出世,尊者始得人身,並受比丘具足戒,出家不久,於禪定中開發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具足六通,往事歷歷如在眼前,因此,來到佛前,佛陀特別向大眾提起錠光如來授佛記前後諸事。﹝見增一阿含卷十一,善知識品第二十,第三經。﹞ 佛陀言不虛妄,不自說自話。 佛陀提過,此婆娑世界過去九十一劫以來,有七佛出世,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婆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及釋迦牟尼佛 ( 即佛陀 ),皆十號具足,及諸佛常法等事,誰能作証? ( 待續 ) (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30
「嬰孩幼小柔軟仰眠,無欲想,況復欲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無眾生想,況復恚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恚使。……無自身想,況復身見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身見使。……無有戒想,況復戒取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戒取使。……無有法想,況復疑心纒住耶?然彼性使,故說疑使。」 外道異學以嬰兒「無欲想、無眾生想、無自身想、無有戒想、無有法想」,認定「欲使、恚使、身見使、戒取使、疑使」,乃人性的自然傾向,斷除五使,回歸嬰兒無知時期,不但違反人性而且反智,豈有斷除必要。以此論調斥責佛陀弟子,令生斷或不斷「五下分結」的疑惑。 佛陀責問鬘童子,是否因為外道異學的斥責,質疑斷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的正當性?豈能空言「受持五下分結」,而不斷除! [參考中阿含卷五十六,晡利多品五下分結經第四。] 斷五下分結,證阿那含果,入有餘涅槃界,没有慧解脫情事,必須先得正定,以四禪八定為善法,斷除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等惡法。 行於八正道,以正見為前導,依次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然後正念,成就正定。 在正精進階段,以四正勤(或稱四正斷)增長善法,對治惡法。 未生惡,令不生。己生惡,令斷。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惡即惡法,五下分結等屬之。善即善法,四禪八定之謂。没有善法對治不了惡法,斷除只是空話。 離欲離諸惡不善法(離只是暫時),有覺有觀,離生喜樂,成就初禪。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二禪。離喜、貪捨,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三禪。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四禪。於每一禪定觀生滅、興衰,雖不得漏盡,亦可得諸行止息,斷除五下分結。[參考同上] 鬘童子並不以佛陀的諄諄教誨為訓,即時斷五下分結。過了一段日子,終以「世有常、無常 、有底、無底,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終、不終」等大問題,向佛陀攤牌。佛陀斥責後,以「毒箭喻」(即中毒箭的人無視病情嚴重,竟提出若干問題、拖延救治)加以調御。[見前佛陀的鏡子之二十一。] 鬘童子抛棄世智聰辯、世間成見,重新悟入四聖諦而得見諦,入佛知見,即腳踏實地,依八正道,得正定,不但斷五下分結,而且漏盡成阿羅漢。 佛陀是無上調御丈夫,桀傲不馴的鬘童子,終於成為佛陀閃亮的鏡子。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9
「苦、集、滅、道」四聖諦,依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因果律而建立。自知自覺苦的產生與產生的原因,自修自證苦產生原因斷除,苦不再產生,苦滅。 有此苦的產生原因(苦因,「集」),所以有彼「苦」的產生。斷除苦因(修「道」),苦果不生(苦「滅」)。 八正道是斷除苦因的方法,苦因斷除,苦果不生,得到苦滅的「果」,八正道就是苦滅的「因」。 因此,「苦」是「果」,「集」是「因」。苦「滅」是「果」,八正「道」是「因」。而且,集斷就是苦滅,兩者相互印證。 修習八正道,應知苦、苦因,知道斷除苦因的方法,逐步斷除苦因,達到苦滅。因之,修習八正道也就是修習「苦、集、滅、道」四聖諦。 所以,佛陀說道:「我從彼道(即八正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見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所謂道跡,就是有人走過的道路,指過去的佛陀已走過八正道。然而,佛陀走上八正道,並無任何人指引,完全是自知自覺,而且,自證成佛。 走上八正道修習四聖諦,秉持佛陀自知自證的精神,清楚自己的進境,從斷集證滅的程度,得自我判斷,斷「身見、戒取、疑」就是證初果須陀洹。斷上述三結使,薄淫、怒、癡,即證二果斯陀含。得初禪以上,斷五下分結(貪、瞋、身見、戒取、疑)即證三果阿那含。貪瞋痴永盡,開發三明六通,即證阿羅漢果。如實自知自證,不用他人印可。 生、老、病、死、憂悲惱、怨憎會、恩愛別離、所求不得等五陰熾盛,所以稱苦,係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作的價值判斷。因此五陰身心所有感受,無論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苦就是明示離苦、滅苦的迫切與正確。因此,舍利弗於觀色、受乃無常、磨滅、苦之法,進而觀色、受無常、磨滅、苦之法,亦是離欲、滅盡、捨之法,瞬間,心解脫、慧解脫。 集,Samudãya,原因(cause),抽象而言,指無明,具體言之,指貪、瞋、癡,而貪欲最活躍,乃意行之指標,因之,常以喜貪、欲染表達之。故而,Samudãya,不譯作原因,而譯作「集」,表示原因極細,極繁,呈累積、積聚狀。故而贅作說明。 總而言之,四聖諦是法輪,是佛陀、佛陀鏡子的由來(因)。捨「因」豈能成「果」?「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豈能違背因果律!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8
佛陀指出,舍利弗已得心神足自在。舍利弗不如此自稱,惟,引導比丘眾修習禪思,謂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 有次,舍利弗伴同眾多比丘,入王舍城乞食,路上見一枯樹,即坐於樹下,說道:『若比丘修習禪思得神通力,心得自在,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為地。所以者何?謂此枯樹中有地界。…欲令枯樹成金,即時成金不異,及餘種種諸物,悉成不異,……彼枯樹有種種界故。是故比丘,禪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為種種物,悉成不異。』 『比丘,當知…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 ﹝見雜阿含第四九四經。﹞ 舍利弗禪思神通力已得自在,故而,確信佛陀金剛座不可移動,將衣帶繫於佛座同時,人已至佛陀處,而大目揵連盡其神力猶提不起衣帶,不知衣帶已繫於佛座,更不知身旁的舍利弗只是分身,以為舍利弗後發先至佛陀處,竟而懷疑退失神通。 佛陀說道:大目揵連不知舍利弗入什麼定。的確,舍利弗的禪思神通境界不可思議。 然而,舍利弗從初聞『苦、集、滅、道』四聖諦,得『淨信』伊始,即以四聖諦為已知(數)。即使,依四聖諦得心解脫及四辯才乃至開發禪思神通不可思議境界(即心神足自在),『心得淨』,仍以四聖諦為已知(數),作為探索尚未得知的如來智慧的依據,化無量未知領域為已知,佛陀故稱舍利弗智慧無量。 因為,舍利弗確信,四聖諦是如來慧的究極。故謂:『不知諸佛心的分齊(際),然知諸佛法的分齊』。四聖諦就是如來法的分齊,通達十二因緣法,究竟成佛。 因此,舍利弗知一法(苦聖諦)即斷一法(集聖諦),証一法(滅聖諦)即修一法(道聖諦),不斷修習,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能於佛陀面前作師子吼:『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參考雜阿含第四九八經。﹞ 舍利弗與大目揵連同是佛陀最明亮的鏡子,而佛陀的四双八輩弟子,無論出家或在家,皆是佛陀不同亮度的鏡子,尤其,在四聖諦無限光明照耀下,所有鏡子更能顯現真實的佛陀,佛陀法身常在! 是故,佛陀如是說:『從螢光至佛光明,合集爾所光明,不如苦諦光明、集諦、滅諦、道諦光明。…欲求光明者,當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光明。當作是學、當作是修。』 而所謂合集爾所光明,就是從螢光至佛光明,其間包含,人間所見的燭光、炬火光、積火光,及人間所不見的欲界諸六天之光明,色界諸十八天光明與地光明。也包含螢光與佛陀的光明。 ﹝見長阿含卷二十一,忉利天品第八。﹞ 為什麼求四聖諦光明?因為四聖諦光明,清楚照出,苦的狀況,苦的來源,苦的對治(去除方法與步驟),及苦的消除與永不復發。 假定,認知『苦』就是『病』。那麼,四聖諦就是清楚照出,一.病狀,二.病源,三.病的對治,四.病的痊癒及永不復發。 ﹝參考雜阿含第三八九經。﹞ 佛陀及其四双八輩弟子,不但清楚認知『苦』就是『病』,也認知四聖諦就是『病苦』永久根除的唯一對治(良藥)。佛陀及其阿羅漢弟子証實,祂們依四聖諦,永久根除病源,病苦永不復發。 而佛陀的阿那含弟子也証實病源接近消除,已斷的病源,不再復發,病源的永遠消除在涅盤境界(淨居天,又稱首陀會或四禪五不還天),必得到最終的完成。 而佛陀的斯陀含、須陀洹弟子,會在較佳環境(較原先聞四聖諦的環境),根除病源,舊病雖會復發,但去除容易,因為永久保有四聖諦諦的知見與光明,自己是醫治病苦的良醫。 見諦人就是良醫,雖然病苦仍在。而所謂見諦人就是証須陀洹之人,對於四聖諦產生淨信,不疑佛、法、僧、戒之人。 世間人不以『生、老、病、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求不得苦,總稱五陰熾盛苦』為病,當然不求醫病,不在乎四聖諦。 若以『以上諸苦』為病,除了求四聖諦,成為自己的良醫以外,另有其他治『病苦』之方法?就隨緣!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7
早年,舍利弗與大目揵連兩尊者,同是散若夷的得意門生。散若夷是當時外道六師之一,持懷疑論與不可知論。因此,兩尊者皆有懷疑論的根性?挑戰權威,毫無畏懼?兩人遊戲神通,較量神力,竟然把佛陀金剛座的不可移動性,當做決定勝負的關鍵,令人不可思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表露無遺?佛陀仍不以為忤。 佛陀出生伊始,即宣稱祂是『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成佛後,更宣稱擁有『十力,四無所畏』,並具足無上權威的十名號。因此,無畏於任何挑戰,魔王波旬、外道異學、諸天大神祇乃至得意弟子,皆不排拒,亦無不敬之議。挑戰力愈大,愈能証實,佛陀權威的無上,並且,所有言說,皆真實不虛,經得起檢驗,大目揵連提起三千大千世界的神力,絲毫不能移動佛陀的金鋼座,証實佛陀是『真法之聚,不二空無解脫門』,是永遠的導師,能有任何懷疑? 舍利弗因為在路途中,聽聞馬勝尊者(又稱阿說示,佛陀鹿野苑初度五比丘之一)宣倡『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大沙門之教』(見Vinaya, Vol. I p.41),引起大震撼。原來,生滅現象是懷疑論乃至不可知論的唯一論據,竟然有其來源?因緣生、因緣滅!什麼是因緣法則?因緣自生或有其創造者?因此,跟隨馬勝,來到佛陀處,探究到底!佛陀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當場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入佛知見,展開其究竟智慧的神聖之旅。爾後,引進大目揵連,互相切磋,進步神速,兩人成為佛陀的左右手。 舍利弗受戒半月,於佛後執扇扇佛,聽聞佛陀為長爪梵志解說,一切不忍(受)和一切不忍之見亦不忍,只是不貪、不瞋、不癡。若欲離貪、瞋、癡及離諸苦,應觀色身四大(地、水、火、風)及觀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係無常、生滅、離欲、滅盡及捨之法,即時,舍利弗如法觀色、受,係無常、生滅乃至捨之法,心解脫,並得義辯、法辯、應辯、捷疾辯等四辯才。﹝見雜阿含第九六九經。增一阿含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第十經。﹞ 觀色、受乃至想、行、識無常,係以自身五陰為對象,是離欲、滅盡欲貪乃至解脫之法,是智慧之正途。持世間無常(生滅、變易)或常(不生不滅、不變)的見解,易陷入理性的二律背反(The Antinomy of Reason),落入懷疑論的窠臼,智者所不取,兩者應嚴加區分,特此說明。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6
佛陀的神通弟子,比比皆是,往來天上、人間,飛行無礙,難陀、優般難陀二龍王覺得,這些秃頭(佛陀出家弟子)在他們頭頂高來高去,侵犯他們的領域。於是,二龍王大發雷霆之怒,放出大火與風,使煙火瀰漫整個閻浮提,讓這些秃頭無法飛行。 煙火才起,阿難即時發現,並稟告佛陀。佛陀向大眾說明煙火事由,大迦葉等大神通弟子紛紛自告奮勇,唯,佛陀認可大目揵連的「智取」。 大目揵連的降龍策略,係以不激怒二龍王為原則,避免雙方搏鬥,波及無辜。 大目揵連一到現場,即現數倍於二龍身形的巨龍,使其有所顧忌,不輕擧妄動。爾後,又現極細身,穿梭於二龍的鼻孔與眼睛,令二龍心生大畏懼。然後,現出原形,站立於二龍的睫毛上。 二龍王屈服,跟隨大目揵連來到佛陀處,聽法、歸依、受戒。[見增一阿含卷二十八,聽法品第三十六,第五經。] 大目揵連有大神通,亦能智謀,無往不利? 不久,佛陀與五百弟子,阿難除外,餘皆神通大阿羅漢,坐於阿耨達池蓮花上。阿耨達龍王前來禮佛、禮聖眾,唯不見舍利弗尊者。於是大目揵連前往請來舍利弗。 瞬間,大目揵連抵祗洹精舍。時,舍利弗正補舊衣。目揵連說明來意,要舍利弗隨行,以免躭誤法會。舍利弗回答:你先走,我隨後就到。言語來往間,竟然演變成兩人較量神通? 舍利弗解下竭支帶(上衣繫帶),放置地上,說道:「設汝神足第一者,今擧此帶,使離於地,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想以這種輕易之事,作為難?是否另藏玄機?就來吧! 大目揵連伸手拿起衣帶,竟然無法提起,用盡神力,也是如此。 舍利弗先將衣帶綁在閻浮提樹枝,閻浮提整個被提起,於是,改變綁處,從二、三天下乃至須彌山腹,還是被大目揵連整個提起,但是衣帶仍無法離開地面。 舍利弗更想測試大目揵連的神力。因此,將衣帶綁在千世界、二千世界、甚至三千世界,大目揵連依然整個提起。最後,舍利弗將衣帶綁在目揵連無法想像的地方,終於,大目揵連提不動,於是,悻然而歸。竟然,舍利弗已在佛陀處,舍利弗後發先至?大目揵連神通退失? 當大目揵連提起三千大千世界,阿耨達池整個動搖,唯獨佛陀坐處不動。 龍王驚異於震動,問佛陀緣由。佛陀回答,舍利佛與大目揵連較神力。 佛陀接著解說,舍利弗神力勝過大目揵連。舍利弗智慧無量,善修四神足,已得心神足自在。而且,大目揵連不知舍利弗入什麼定,舍利弗為避免動搖三千世界,傷及生靈,因此,將衣帶繫在佛陀坐上,佛陀金剛座不可動搖,大目揵連白費力氣。 所以,舍利弗智慧第一,而大目揵連亦未退失神通,仍然是神足第一。 [參考:增一阿含卷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之一,第二經。] 佛陀如是說: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數,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數,神足飛行者,亦是世俗常數,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義。 [見增一阿含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四經。] 舍利弗早已成就四辯才(見增一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第十經),仍不捨四聖諦,究竟如來慧,神力如此,智慧如何,可見一斑。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5
佛陀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法輪,公開向諸天世人宣示(轉法輪),建立佛、法、僧、戒的僧團,普獲諸天、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廣大平民的共同恭敬、尊重,僧團的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卧具、湯藥,充足不絶。相形之下,其他外道異學,就難得恭敬、尊重與四事供養。 因此,眾多外道異學聚集研議,決定派人密往佛陀處出家學法,學成返回,以重振昔日風光。須深年少、聰明、黠慧,遂承擔此「盜法」的任務。 於是,須深前往王舍城迦蘭竹園,經由房舍外經行比丘引進,獲得佛陀許可出家,而且,佛陀特別交待所有比丘,用心指導,好讓須深得受比丘具足戒。 經半月,有一比丘告訴須深:「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該比丘以「解脫知見」示意須深,可以放心跟我學習,早日通過試驗期間,得到比丘具足戒的認可。 須深眼前比丘就是阿羅漢? 外道異學通達四禪八定,可開發五通,就是獨缺傳聞中的阿羅漢漏盡通(或稱漏盡智明)。漏盡通即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總算不虛此行,就追問眼前比丘,如何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初禪?非也,二、三、四禪?亦非也。 八解脫身作證具足?也非也。 比丘簡單回答:我是慧解脫。 須深見聞廣博,知曉阿羅漢三明解脫、俱解脫、就是没聽聞不用禪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如獲至寶,就不再追問,直接問佛陀,如何慧解脫。 佛陀回答:「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陀又解說:「無生故無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如是一一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就是「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須深即時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同時向佛陀悔過其「賊心入道」。 惟,須深於聽受佛陀教誨「盜法罪過」時,竟漏盡意解,誠為慧解脫阿羅漢另一典範。 [參考:雜阿含第三四七經、第二OO經。另參考釋從信師父著,阿含經的疑難,頁一三三以下。阿含精舍出版。]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就是從「集」法、「集滅」法悟入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乃至純大苦聚集」是集法是法住,「無明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集滅法是涅槃。因此,嚴格說來,佛陀所有阿羅漢弟子,無論是三明解脫、俱解脫,都是慧解脫者,而且,佛陀所有須陀洹弟子都是潛在慧解脫者,隨時都可能「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四聖諦是如來慧,是心解脫、慧解脫,究竟解脫的永遠明燈。 佛陀公開向諸天、世人宣示四聖諦。因此四聖諦(如來慧)何用盜取,外道、異學有了如來慧(四聖諦)就不是外道異學,佛門少了四聖諦(如來慧)豈能稱佛門?四聖諦是佛、法、僧、戒的基礎,是法輪。不轉法輪,就不是佛門。學佛者能不慎思、明辨?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4
無明滅則行滅、識滅名色滅、……生滅、老病死滅,純大苦聚滅。因此,無明滅,則諸行寂滅、止息、苦滅,就是涅槃。 相對於正定(初禪至四禪)的諸行漸次寂滅、止息、苦滅、涅槃,並無差異。 惟,行滅識滅名色滅……生滅、老病死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並不當然無明滅。 無明滅才行滅,行滅無明並未滅,只是没有攀緣對象,無從顯現。苦的來源,仍然末完全斷除。 因此,佛陀說: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不樂、解脫,才是無上止息,換句話說,心解脫、慧解脫,貪、瞋、癡永盡無餘,無明才滅,如是行滅、識滅……生老病死乃至純大苦聚滅,涅槃寂靜。 佛陀諄諄告誡八正道的修習者,從正見開始至正定成就,皆不能離開「苦、集、滅、道」四聖諦思惟,才能成就「無漏正定」,開發三明,心解脫、慧解脫,無明滅究竟苦邊。[參考中阿含卷四十九,雙品聖道經第八。雜阿含第七八五經。] 即使成就「無漏正定」,未能開發三明究竟苦邊,至少亦能證阿那含果。[見雜阿含第三九六經。]一如佛陀在家弟子質多羅長者證阿那含果、命終生無煩天(見雜阿含第五七五經)與曠野長者證阿那含果、命終生無熱天(見雜阿含第五九四經)。更有甚者,初聞佛陀開示四聖諦者,得法眼淨,證初果,斷身見,戒取疑,若能進而依八正道修習,薄貪、瞋、癡,證二果斯陀含,人天一往來,就能究竟苦邊。雖然初、二果皆未得正定。由此可見,四聖諦的殊勝。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3
佛陀說:「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佛陀認為,一切身行、口行、意行,都是無常,變易不居,受制於「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諸因緣法,所以說,緣自身、口、意行的樂、苦、不苦不樂等覺受,都是苦。 修習八正道,終能離欲惡不善法,排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蓋的障蔽心智,成就正定。從離五蓋生心喜身樂(初禪),定生心喜身樂(二禪),離心喜得身樂(三禪),到離苦息樂、斷憂喜、捨不苦不樂,終能淨念─心(四禪),如實體驗「涅槃」境界,為什麼仍然是「苦」? 佛陀又說:「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原來,無論色界的四種禪定、無色界的四種定乃至想受滅(滅盡)定,都是為了讓身、口、意行,漸漸趨近寂滅或止息。尤其,四禪、八定乃至滅盡定皆有出、入定與正受,仍是無常與變易不居,任何不偏不倚的覺受(正受),非能永久保持。 佛陀解說:「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滅盡定)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初禪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滅盡定)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佛陀總結:「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參考:雜阿含第四七四經。] 解脫貪欲、瞋恚、愚癡,心解脫、慧解脫,無明滅,明生,無明行不生,才是諸行恆久的寂滅與止息。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境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2
正定,就是色界四種層次不同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正定是修習八正道的完成階段,檢驗「集」(苦的原因)是否斷除,「苦」況(五盛陰苦)是否存在,並體驗苦「滅」(身心健康)的實況。 苦滅是什麼狀況?佛陀每以「涅槃」表達之。 佛陀說:「若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是第一義般涅槃。」(見雜阿含第一六二號。) 初禪乃至四禪是涅槃境界。原來苦滅、離苦得樂乃至涅槃是現證的境界,不待來生。修習八正道成就正定,就可以親身體驗。 入定前,必須離欲惡不善法。什麼是欲惡不善法,最具體的,就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障礙正常身心,使心穢、慧羸,難以正常思考。 具足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可排除五蓋。(見雜阿含第七五四經。增一阿含卷五,一入道品第十二。)修七覺支亦可排除五蓋(見雜阿含第七0六經),若立念於四念處修七覺支,不但可以排除五蓋,而且可以成就正定,並證阿那含以上諸果。(見中阿含卷二十四,因品念處經第二。) 五蓋諸欲惡不善法既已排除,因此,可以順利入定,即: 初禪: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二禪: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三禪: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 四禪: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 [參考:中阿含卷四十二,根本分別品分別觀法經第三。]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1
有一天,尊者鬘童子在靜坐中,想起幾個大問題(Big Questions),來到佛陀面前,要求佛陀說清楚講明白,知答知,不知答不知,否則另請高明去! 鬘童子的大問題如下: 一、世(間)有常、無常? 二、世(界)有底、無底? 三、命即是身?命異身異? 四、如來終?如來不終?如來終不終?如來亦終亦非不終? 佛陀斥責鬘童子後,向在座比丘宣說: 「若有愚癡人作如是念,若世尊不為我一向說世有常,我不從世尊學梵行。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而命終也。 「如是世無有常,……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耶?……彼愚癡人竟不得而知,於中間而命終也。」 佛陀以中毒箭的人為例,假定中毒箭者,對於箭醫、弓、弓扎、弓弦、箭纒、箭簇、射箭者、造箭者、造箭簇者諸事,都要問清楚,不待得到答案,早已毒發身亡。 佛陀進一步指出: 「世有常者,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愁慼啼哭,憂苦懊惱,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如是世無常,世有底、世無底,……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有生、有老、有病、有死,……如是此淳大苦陰生。」 「世有常,……如來亦非終亦非不終,我不一向說此,……此非義相應,非法相應,非梵行本,不趣智、不趣覺、不趣涅槃,……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跡,我一向說。……此是義相應,是法相應,是梵行本,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是故我一向說此。」 [參考:中阿含卷六十,例品箭喻經第十。] 如同一位天才兒童,發現太陽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因此,必須確知昨天的太陽與今天的太陽没兩樣,明天太陽不會掉下來。睹氣不吃飯,父母如何開導這位天才兒童? 佛陀以滅苦的迫切性,開導鬘童子。鬘童子聽完佛陀的教誨,以苦、集、滅、道四聖諦思惟,完成其八正道的修習,成就無漏正定,開發三明而心解脫、慧解脫,證阿羅漢,故稱尊者。 至於,尊者鬘童子的大問題,是否有了解答? 佛陀回答馬血天子(或稱赤馬天子),說道:賢聖八品(正)道得盡世界之邊際。 [見增一阿含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一經。雜阿含第一三0七經。] 如是世有常、世無常乃至如來終、不終,其正確解答盡在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20
依據佛陀的三轉十二行四聖諦(即轉法輪)而可知,離「苦」或滅「苦」,解脫「生、老、病、死」諸苦的正確途徑,就是從斷「集」修「道」下手,並可如實證驗「苦」「滅」,究竟解脫「生、老、病、死」諸苦。 因此,佛陀所宣揚的解脫道或菩提(覺)道,就在「斷集修道」。八正道本來就具足「斷集修道」,就是唯一解脫道。甚且,八正道本身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就是至真解脫道。 佛陀為出家、在家弟子修習八正道的方便,更開發闡揚三十七菩提分(或稱三十七道品),以正確、妥當、快速修成八正道,進而完成最後階的正定。 三十七菩提分,即四念處(四念住)、四正斷(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七菩提分)及八正道。 [見中阿含卷六十,例品經第十一。另參考釋從信師父解釋,三十七菩提分─說四念處乃至八正道靜坐法。從信精舍出版,通訊處:台北郵政八一之六0六信箱。] 八正道的最後完成就是正定,所謂正定就是四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層次的色界定。 [見中阿含卷四十九,雙品聖道經第八、雙品大空經第十。] 鹿野苑的憍陳如、額鞞(又稱阿說示、馬勝)、跋提、十力迦葉、摩訶俱利等五比丘,優樓頻螺村的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兄弟及其千弟子,假定未聞四聖諦,即使成就初禪乃至四禪,進而開發宿命、天眼、天耳、他心、神足等五通,成為五通仙人,命終往生初禪梵天、二禪光音天、三禪遍淨天、四禪果實天,但是,絶對不可能漏盡證阿羅漢,而且,即使初果須陀洹都不可得。 [參考:中阿含卷四十三,根本分別品意行經第七。] 由於憍陳如等五比丘與優樓頻螺三迦葉波兄弟及千弟子,聽聞佛陀宣示四聖諦而見諦(得法眼淨),並能在既有的禪定基礎,開發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而成就三明解脫阿羅漢。 [參考:增一阿含卷十五,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二。] 憍陳如等一千零五位阿羅漢,證實四聖諦是醫治病苦的正確診治,成功治療本身的病苦,永遠保持身心的健康,遠離病苦。因此,佛陀是大醫王,阿羅漢就是良醫。阿羅漢(Arhat)稱應供,同有佛陀十名號中的「應供」,與佛陀同為世間的無上福田。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9
佛陀將八正道與十二因緣法整合,成為「苦、集、滅、道」四聖諦,稱之「法輪」。用以引導常人(common man)乃至聖者(saint)走向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解脫老病死諸苦,究竟苦邊。 因此,佛陀說法(轉法輪)的對象,不限於沙門、婆羅門具四禪、八定乃至五通(天眼、宿命、天耳、他心、神足)的仙人、天人,即或門外漢(layman),皆盡涵蓋。 而且,初聞法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初果須陀洹,人天七來往,即可究竟苦邊,其人數多如恒河沙數。而,佛入滅前,其最後弟子須拔陀羅老婆羅門(梵志),年百二十,竟能於確認「有八正道,才有沙門四果」,入法得法,即時受具足戒,當夜證阿羅漢果,誠然不可思議。 [見長阿含卷四,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三。雜阿含第九七九經。] 佛陀在波羅柰國仙人住處鹿野苑初轉法輪,三轉十二行四聖諦,憍陳如即於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憍陳如最先知法,是故名阿若拘隣。 所謂三轉十二行四聖諦,即: 一、第一轉 苦:生、老、病、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 (求)不得苦。 取要言之,五盛陰苦。 集: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 盡(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 苦出要(道):八正道。 此四聖諦乃所未聞法,當正思惟。 二、第二轉 苦:當復知 集:己知當斷。 滅:己知當證。 道:已知當修。 三、第三轉 苦:已知、知已出。 集:己知、已斷出。 滅:已知、已作證出。 道:已知、己修出。 佛陀如是述說: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得出得脫,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見雜阿含第三七九經(轉法輪經)。增一阿含卷十四,高幢品第二十四之一,第五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8
佛陀提過,祂的五百阿羅漢弟子,有九十人是三明解脫,有九十人是俱解脫,其他是慧解脫。(見中阿含卷二十九,大品請請經第五。) 佛陀的三明解脫弟子,同於羅云,皆未證等正覺。 俱解脫者,不但成就三明解脫的四禪定,無色界的四定,乃至滅盡定,皆已成就。故謂七識住、二入處知如真,具足八解脫身作證,並慧觀諸漏,心解脫、慧解脫。 [見中阿含卷二十四,因品第九。] 俱解脫者有通天徹地的本領,仍未證等正覺。 慧解脫者,無四禪、八定加滅盡定,但直接從「離無明」下手,「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即「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然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見雜阿含第三四七經] 慧解脫者幾乎是循著佛陀的順逆觀十二因緣法,但只成就阿羅漢,未成正覺。 諸阿羅漢,無論是三明解脫、俱解脫、慧解脫,皆具足三明六通。因此,若以三明六通為基礎。再依八正道順逆觀十二因緣法,能否證無上正等正覺? 諸阿羅漢,甫一出生,並無「雙腳站立於地,朝東、西、南、北方向,往返各行七步。然後,回到原地,舉手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因此,這一輩子,絶對不可能成等正覺,即成佛。即使佛陀的獨子,亦不例外。 如法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是諸佛常法之一。[見長阿含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少了這個動作,下次再來,已經是幾個阿僧祇刼後的事。 任何人忘了或少了這個「動作」,這輩子就不能成佛。因此,想「即身成佛」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別忘,了,下輩子做人,一出生就大膽說出:「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惟成佛關鍵,就在十二因緣法,領悟的深淺,決定果位的高低。 佛陀明確告訴阿難,十二因緣法,極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暢。 [見增一阿含卷四十五,牧牛品第四十九之一,第五經。長阿含卷十,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 切莫輕忽十二因緣法,諸佛的智慧皆來自十二因緣法。 佛陀說偈: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世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己修 應斷悉己斷 是故名為佛 歷刼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 等覺故名佛 [見雜阿含第一0一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7
佛陀的獨子,羅云(羅睺羅),有次來到佛陀面前,請教佛陀:「云何知、云何見,我內識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亦即,如何觀「五蘊無我,無我所」而解脫? 佛陀告訴羅云,應觀五蘊十八界,「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得以解脫老病死,究竟苦邊。 [參考雜阿含第一九八經、第一九九經。] 爾後羅云依法觀察,並認為可以「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早日完成出家學佛目的。因此,又到佛陀面前,請佛陀特別說法(即說增上法)。 佛陀認為羅云的心解脫慧未成熟,因此,要求羅云向眾人解說五受陰、六入處乃至尼陀那法(即十二因緣法)。 羅云完成佛陀的交待事項,也從解說中領悟五受陰、六入處、十二因緣法皆引人趣向涅槃,因此,充滿自信,又來到佛陀面前,提出同樣要求。 佛陀觀察羅云的心解脫慧已臻成熟,已「先知法住,後知涅槃」,足堪任受增上法。因此,佛陀交待羅云觀五蘊十八界無常,認可羅云得「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以解脫老病死。 [參考雜阿含第二00經。] 羅云得「增上法」,即於祇園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觀五蘊無常。佛陀不放心,經行至羅云處,要羅云修「安般法」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除去諸結使。 爾後,羅云依佛陀所授的安般法(安那般那念,觀出入息)入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而開發宿命智明、天眼智明,如實知苦、苦集、苦盡、苦出要(即四聖諦,八正道與十二因緣法的精要),因而,欲漏、有漏、無明漏盡,心得解脫,得解脫智(漏盡智明),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如實知之。 [參考增一阿含卷八,安般品第十七,第一經。] 羅云同於佛陀,皆是三明解脫,而且,也同於佛陀,依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 佛陀證無上正等正覺,而羅云證阿羅漢,差別很大,佛陀對於自己兒子有所保留?避免偏私之議?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6
佛陀係以三明解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成佛。[見增一阿含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第八經。] 三明的開發有先後秩序,即先開發宿命智明,然後天眼智明,最後,漏盡智明。 佛陀坐於菩提樹下,先以宿命智明,觀察自己累世生死情況。 為什麼會有老死? 佛陀自問: 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佛陀回答自己: 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没有「生」,那來「老死」?但是非能自主? 生由於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生是有因有緣。 佛陀又自問: 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佛陀又回答自己: 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識入胚胎(色),稱名色。使胚胎潛藏新生命。識與名同一,無形質。 佛陀以宿命智明不斷觀察自己累世的生死情況,不得不暫作結論,識是生命的源頭,識入胚胎稱名色,開展另一生死,即生命期。 宿命智明就是高超的回憶能力。所有過往就在「識」裡。記憶再清楚詳盡,仍以「識」為本。「識」就是每個人生生世世所有往事的全部記錄。 因此,佛陀不得不暫作「結論」: 「識」是宿命智明的極限,「齊識而還不能過彼」,結論:「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這是識緣名色,也就是識緣行(生命)所開展的苦聚人生。 然而,佛陀接著開發天眼智明,觀察現時眾生的生死情況。 佛陀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察出某人死後,「意生身」隨即出現。 意生身,又稱中陰身,狀似童子,極其聰慧,尋香而行,亦稱乾達縛,是中有,一旦識入胚胎或識緣名色,即消失。[參考:瑜珈師地論,本地分,意地第二之一。] 意生身不記錄在識裡,是識的前緣,既稱意生身,就是「行」,是行緣識,才有識緣名色。 佛陀以天眼智明觀察出超越「識」的「行」,突破宿命智明的極限。 佛陀遂自問: 「何法無故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佛陀做以上總結論,找到滅苦的方法:「無明無故無行,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陀宣稱: 「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參考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佛陀悟出十二因緣法,漏盡智明顯現,有漏盡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成佛。 [參考:增一阿含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第八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5
佛陀向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婆羅門、沙門四眾,宣稱祂找到通往佛國的道路。在佛國,没有老病死。 佛陀稱,祂從佛國回來,向「國王」報告上情,殷勤懇切,請「國王」前往,祂作引導。 佛陀所稱的「國王」,廣義而言,除了祂的四眾弟子及婆羅門、沙門四眾外,更包涵無量無數的聞法眾,我們都是佛陀所尊重的「國王」。無論國王有多尊貴,解脫老、病、死,才有真正的尊貴,這也是佛國的真正價值與意義所在。 佛陀所指的佛國,就是「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是現成的,没有老舊的問題。當然,到了佛國,每位「國王」皆可以自莊嚴而莊嚴佛土。 佛陀提到的「古仙人」,就是古佛、過去的佛陀,無量無數,不可算計。而且,未來佛陀也是無量無數,不可算計,都來到佛國(見雜阿含第九四六經)。佛陀特別提到九十一刼以來,有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罕牟尼佛、迦葉佛來到佛國,因為以上六佛的阿那含弟子仍在首陀會(五淨居天),可以作證(見雜阿含第三六九經。長阿含卷一,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另參考增一阿含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二經、第三經、第四經。) 佛陀所說的「故道」,就是八正道,是既成道路,不是新開發的,是古仙人(過去佛陀)行處,稱「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道跡」,是過去、現在及未來所有佛陀都走的道路。以釋迦牟尼佛為例,成佛後,還是走在八正道上。而且,所有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都是從八正道開發出來的,因此,「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應不適用於八正道。至於,佛國是不是仍行八正道,就直接問佛! 除了八正道,就没有佛法?有,頭陀法。佛陀稱歎摩訶(大)迦葉行頭陀法,謂有頭陀法在,就有佛法在。(見雜阿含第一一四三、一一四四經。增一阿含卷五,入道品第十二,第四經。增一阿含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四經。)並將法寶囑咐大迦葉尊者。(見增一阿含卷三十五,莫畏品第四十一,第四經。) 佛陀指出,無八正道就無沙門四果及無上正等正覺。(見增一阿含卷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第一經)而頭陀法只成就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沙門三果及辟支佛。(見增一阿含卷五,入道品第十二,第五經)。 大迦葉遇佛陀後,捨棄成辟支佛念頭,並於聽聞佛陀說法後,七日成大阿羅漢。(見雜阿含第一一四四經),雖仍不捨頭陀行,但,大迦葉係依於八正道而行頭陀法。因此,平穩走成佛之道,不容置疑。 就回到雜阿含第二八七經,詳細閱讀佛陀如何敍述「依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而成佛」。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4
佛陀成佛未久,坐於菩提樹下,如是思惟: 「無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勝於我所,戒具足勝、三昧勝、智慧勝、解脫勝、解脫知見勝,令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者。」 佛陀的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除三世十方諸佛,無與等者,何況超過。 「唯有正法,令我自覺成三藐三佛陀者,我當於彼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所以者何?過去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諸當來世如來、應、等正覺亦於正法恭敬宗奉供養,依彼而住。」 十方三世諸佛,同於佛陀,釋迦牟尼佛,依於正法自覺成就三藐三佛陀(即成佛),成佛後,仍依正法而住,恭敬、宗重、奉事、供養正法。 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應念而現身佛陀面前,讚歎道:「善哉!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唯有正法如來自悟成等正覺,則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 (見雜阿含第一一八八經) 因此,佛陀同於須菩提歸命於「正法」,歸命於「真法之聚」── 十方三世諸佛。十方三世諸佛亦同於佛陀,依住於正法。歸命於「正法」,歸命於「真法之聚」。 佛陀所依住的正法,具體而言,就是八正道。 佛陀如是述說:「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 所謂「故道,古人行處」,就是八正道,過去佛陀走過的路。 因此,佛陀又說: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徑、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古仙人就是古佛、過去諸佛陀。八正道或八聖道就過去諸佛陀走過的路,走向成等正覺的菩提大道。 佛陀又說: 「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 佛陀從八正道見苦(老病死諸事實),見集(老病死的原因),見滅(老病死的解脫),見道(解脫老病死的方法,即八正道)。 佛陀從八正道如實知見苦、集、滅、道四聖諦。 佛陀又說:「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 佛陀依於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順逆觀十二因緣法,證實無明行的虛妄,無明滅,明生,解脫老病死,如實證得解脫老病死的知見,究竟無上正等正覺,成佛。 佛陀成等正覺後,不入滅,走向世間,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佛陀出家、在家弟子)及餘外道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陀走向世間,公開說法。 佛陀視聽法眾,無分親疏,一如國王 佛陀如是述說: 「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 王可往居止其中,即往止住其中,豐樂安穩,人民熾盛。」 佛陀如是看待所有聽法眾如同國王,學佛者能不自覺尊榮!樂於依八正道,走向諸佛陀(過、現、未)的國度 [參考:雜阿含第二八七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3
的確,須菩提不在恭迎佛陀重返人間的盛大行列中,也未施展神通,於佛陀步下須彌山頂到達閻浮提途中,向佛陀問訊、禮拜。 須菩提在佛陀返回人間當天,在羅越城耆闍崛山側修行處,想起佛陀將回到人間,應該前往問訊、禮拜。於是,放下縫衣工作,右腳著地。但是,想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並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作,也非地、水、火、風四大所造。一切有為、無為法皆悉空寂,無作無造,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何嘗不是。 於是須菩提想起佛陀所說偈: 若欲禮佛者 及諸最勝尊 陰持入諸種 皆悉觀無常 曩昔過去佛 及以當來者 如今現在佛 此皆悉無常 若欲禮佛者 設於現在中 當觀於空法 若欲禮佛者 過去及當來 現在及諸佛 當計於無我 須菩提徹悟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皆無我、無命、無人,無造無作,亦無形容。而且,諸佛有教有授者,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無主,我今歸命「真法之聚」,須菩提完成問訊禮拜佛陀後,坐下來,繼續縫衣。 佛陀認可須菩提早於身列恭迎行列之首的蓮花色比丘尼,問訊、禮拜佛陀。 [參考: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聽法品第三十六,第五經遊天法本] 相較於佛陀問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須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陀不予認可,即說道:「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因此,佛陀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則稱「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尊者,必時時勤拂拭! 惟,須菩提所歸命的「真法之聚」,即佛陀的四無礙智,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此「真法之聚」彰顯於佛陀所有名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與十方三世諸佛陀皆具足上述所有名號,都是「真法之聚」,因此,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十方三世諸佛的鏡子。須菩提深悟法性空,也就是空無解脫門,時時禮拜佛陀,是佛陀清徹的鏡子。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2
佛陀應天帝釋提桓因之請,到三十三天(音譯忉利天,欲界第二天,地居天之頂,位於須彌山頂),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並度化天人,歷時三個月(依人間歲月計)。 佛陀在天上說法期間,優填王與波斯匿王思念佛陀殷切,各下令以旃檀香木、紫磨金,塑造佛陀形像,皆高五尺,可稱人間最早佛陀形像。 佛陀從須彌山頂,步下天帝釋提桓因為其施設的步道,抵達閻浮提僧伽尸國大水池側。佛陀緩步而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右側,忉利天主釋提桓因在左側隨行,天人在虛空散華、燒香、歌唱、跳舞、彈奏音樂,娛樂佛陀,盛況空前。 佛陀行步到大水池側,足踏閻浮提地面,三千大千世界即時六反震動。而五王,優填王、波斯匿王、頻沙王、惡生王、優陀延王,早已集四種兵及眾多人民,列隊恭迎。及時,蓮花色比兵尼,變化作轉輪聖王,集合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兵寶、居士寶七寶,搶在恭迎行列最前面。佛陀阿羅漢弟子(阿難除外)千二百五十人,亦集合在恭迎行列,唯獨不見須菩提。 蓮花色比丘尼排在最前面,後恢復人形,並向佛陀說道:「我今禮最盛最尊,今日先得覲省,我優鉢華(蓮花)色比丘尼,是如來弟子。」 佛陀說偈答曰: 善業以先禮 最初無過者 空無解脫門 此是禮佛義 若欲禮佛者 當來及過去 當觀空無法 此名禮佛義 佛陀不認可蓮花色比丘尼是最早恭迎佛陀之人,雖然蓮花色比丘尼實際上排在恭迎行列之首。 佛陀認可獨獨缺席於恭迎行列的須菩提,為最先恭迎,且禮佛者,為什麼?[參考:增一阿含二十八,聽法品第三十六,第五經遊天法本。] 「空、無、解脫門」,是什麼? 是佛陀的鏡子?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1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11
佛陀宣示,祂同十方三世諸佛(陀)一樣,皆具足「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雜阿含第五四六經)或「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長阿含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等所有名號,即十號具足。[依Sanskrit經典為準。] 梵音三藐三菩提(Samyah-Sambuddha)雜阿含意譯“等正覺”,長阿含經意譯“正遍知”。 因此,吾人可以說:「天上天下,唯佛為尊」,而佛陀甫出生的宣示:「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亦應正解為「天上天下,唯佛為尊」,因為佛陀出世,目的在「成佛」。 佛陀如是總結: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天及世人民 如來(佛陀)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見增一阿含經,卷十八,四意斷品第二十六之一,第六經。] 既然佛陀與所有佛陀皆同樣具足十名號,因此,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十方三世諸佛(陀)的鏡子。 我們如何以這個角度,看佛陀的鏡子?看到佛陀,也同時看到十方三世所有佛陀!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十
佛陀成就四無礙智、四無所畏、十力、十八不共法。而且,還具足「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有名號。堪稱前無古人?! 有一次,舍利弗來到佛陀面前,有感而發:「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舍利弗語出驚人,義理充足,正氣浩然,就等誰有不服!儘管上來!發出師子吼!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的是,說的是:「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當來、今現在沙門、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師徒套招?互相吹捧?不也! 佛陀不會被戴上高帽,受崇敬,而沖昏了頭! 因此,佛陀要舍利弗說個清楚,何以見得? 即時問舍利弗: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等正覺,即佛陀)所有增上戒? 舍利弗回答:不知。 復問:知如是法、如是慧、如是明、如是解脫、如是住否?」 答:不知。 佛又問舍利弗,知道未來佛陀乃至現在佛陀所有「戒、法、慧、明、解脫、住」? 舍利弗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舍利弗不知道過去、未來、現在所有佛陀的智慧,和所有佛陀如何傳授智慧,如何能說佛陀的智慧「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 不知道,無損佛陀的智慧。但,有損佛陀的傳授智慧。 學佛要下功夫,而且,用功要紮實,一問三不知?佛陀不是白費工夫? 又何況佛陀的弟子,學佛的人,就是佛陀的鏡子,鏡子不隨時拂拭,勤拂拭,鏡子不明亮,如何顯現佛陀? 佛陀對於舍利弗不就要大失所望,舍利弗號稱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佛陀絶對不會對舍利弗失望,佛陀就等舍利弗提出解說,究竟瞭解佛陀多少? 於是舍利弗提出解說: 「世尊,我不能知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淨信,心得淨,世尊是等正覺。」 [見雜阿含第四九八經。比較長阿含經,卷十二,第二分自歡喜經第十四。] 舍利弗在聞法後半個月,證阿羅漢,而不斷下工夫,其工夫之深,令人嘆為觀止(容敍於后),成就如何,至少得淨信到心淨。不是越學越渺茫,如入迷宮,不知出處。由於深入佛智慧,所以能如實說出學習過程,證知佛陀是無上正等正覺,,如實做為佛陀的明亮鏡子。 佛陀質問舍利弗,你完全瞭解佛陀?假定你不能完全瞭解佛陀,你怎能說佛陀比任何人高明?既然不能完全瞭解佛陀,何能比較諸佛的優劣?然而舍利弗深入佛法,其解說引起大震撼! 佛陀常自稱第一沙門。佛陀駐世當時,出家修解脫道者,除婆羅門外,聞名於世者,佛陀以外,另有佛陀所稱的外道六師,故舍利弗總稱諸所有求解脫道者為婆羅門與沙門。而將佛陀與婆羅門沙門作比較. 依佛陀所述,佛出自兩種姓,一者剎帝利種姓,一者婆羅門種姓,一旦成佛就無種姓區別。一如印度四大種姓,一入佛門就無種姓之分,同一法味,有如印度四大河入海,皆稱海水,同一鹹味. 無論佛陀出自婆羅門種姓或剎帝利種姓,一旦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就具足「如來、應(供)、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所以,佛陀不分過去、未來、現在,都没有高、下、優、劣之分,都是無上、至真、正等、正覺。更沒有剎帝利種姓出身的佛陀優於或劣於婆羅門種姓出身的佛陀. 因此,佛陀,釋迦牟尼佛,就是所佛陀(過、未、現)的鏡子。 佛陀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佛陀與佛陀的相同,不止是佛陀、轉輪聖王與天帝釋提桓因的同俱三十二相,而是智慧、福德、神通、禪定、解脫、解脫知見,無二無別。皆同樣具足所有名號,稱十號具足(Sanskrit經典如是分類)或稱九號具足(Pali經典如是分類),就隨緣。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九
佛陀成就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力、十八不共法,降伏了天魔波旬。雖然,波旬心不甘,情不願,隨時隨地伺機逮佛陀的小辮子,也從未得逞,仍然屢敗屢試,為什麼? 大梵天王,不但請佛說法,經常詣佛所請益,也自發讚嘆佛陀「天人中最勝」,但仍不拆其老招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為什麼? 問題是不是出在「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成佛過程,證初果須陀洹必須斷「身見、戒取、疑」,身見不斷,我執仍在,證不了果位。而且,學佛者隨時隨地要觀「五蘊無我,無我所」「五蘊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怎麼佛陀還有「我」的存在? 因此,假定佛陀出生時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其真正意涵是「天上天下,唯佛為尊」,亦即,「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就是「天上天下,唯佛為尊」,聽起來,大家舒服多了。至少,波旬不會那麼在乎,佛境界,非其境界,兩不相干! 而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的我慢心,也不會起自然反射。究竟,大梵天王由衷尊佛,從大梵天王回答阿室已的問題已充分表露,如「世尊」、「如來」佛名號都說出口,而「世間解」「正遍知」佛名號也不言而出。大梵天王幾乎無時無刻不唸佛名號!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令大梵天王有「吾不如老農也之慨嘆?!」 若然,「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應正解為「天上天下,唯佛為尊」! 此正解符合實況,一者,佛陀出生時,迦葉佛法已滅,世間無佛法,說出「天上天下,唯佛為尊」,没人聽得懂。二者,人人有佛性,皆可成佛,不滅的「我」就是佛性,因此,佛陀未成佛時說「我」,成佛後說「佛」,才是正解。 無論如何,「佛」是不是有「我」,就直接檢驗佛陀所有名號。 大梵天王說出兩名號「世尊」「如來」,另未說出口的「世間解」「正遍知」,加起來共四個名號,仍未完全說出佛陀所有名號。 佛陀所有(具足)名號如后: 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等正覺有譯為正遍知。(見雜阿含第五四六經) 梵文(Sanskrit)經典,將上列佛陀所有名號歸類為十,故稱佛十號具足或如來十號具足。[見長阿含經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晝經第一。雜阿含第五四六經,第五五O經。比較中阿含王相應品說本經第九。] 巴利(Pali)經典歸類為九,稱佛陀九號具足。 無論十號具足或九號具足,對於佛陀所有名號都無增減,孰是孰非,非我所能辨識,故而提出,以期待高明之見。 唯佛陀所有名號,並非得自任何人間帝王或天上神祇的封賜,亦非繼承而來。 佛陀的成佛,無師自通,自我開發,自知自證,並無任何灌頂、加持或任何印可,所有名號亦如是。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八
其實,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中,經常把「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掛在嘴上,另有其人,只是說詞不同。 佛陀提過,祂有位出家弟子叫阿室已,為解答「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居然從人間,直上四天王天、忉利天、燄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乃至色界梵迦夷天,一一請教,仍得不到解答。 梵天回答:「我不知四大,何由永滅,今有大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化物,是眾生父母,彼能知四大,何由永滅。」 於是阿室已比丘造訪梵王,問曰:「此身四大,地水火風,何由永滅?」 大梵王告訴阿室已:「我梵天王,無能勝者,統千世界,富貴尊豪,最得自在,能造萬物,眾生父母。」 不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阿室已比丘再提同一問題,大梵王亦如是回答,就是答非所問! 阿室已比丘仍繼續提出同一問題,梵天王只好捉著阿室已比丘的右手,帶他到屏障處,說道:「今諸梵天皆謂我智慧第一,無不知見,是故我不得報汝,言不知不見,此四大何由永滅。」又告訴阿室已:「汝為大愚,乃捨如來,於諸天中推問此事。汝當於世尊所,問如此事,如佛所說,善受持之。」 [見長阿含經,卷十六,第三分,堅固經第五] 大梵天王稱佛陀「如來、世尊」,亦知佛陀是世間解、正遍知。可見大梵天王早已承認佛陀是「天上天下,唯我為尊」,然,仍不捨其「定見」,顯然我慢仍在。 惟,梵天王(娑婆世界主)請佛說法、經常詣佛陀處、並表達其尊崇: 「於諸種姓中,刹利兩足尊,明行具足者,天人中最勝。」 佛陀認可之。 [見增一阿含卷十,勸請品第十九。雜阿含第一一八八,一一八九,一一九O,一一九一,一一九二,一一九三,一一九四及一一九五經。]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七
佛陀以仁慈當作自我防禦的鎧甲,用三昧(即定力)作弓,智慧作箭,形構攻擊力,然後積聚累世修來的福德,當作兵眾,以靜制動,坐於菩提樹下,正面對付波旬的百千億魔軍。 波旬發動數波攻擊無效後,改以文嚇,以破壞佛陀的禪定,失去神通,再致命一擊。 佛陀在波旬武攻文嚇完全失效後,以宿智隨念智力,掀開波旬的底牌,折伏波旬。 宿智隨念智力是宿命智明(亦稱宿命通)的極致,不用回憶,不用上網搜尋,隨著念頭而呈現。 一般阿羅漢成道之前,在禪定中,先開發宿命智明,然後天眼智明,最後漏盡智明,即成道。而其他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就附帶開發,所以阿羅漢皆具足三明(宿命智明,天眼智明,漏盡智明)及六通(前面三明,改為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再加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共六通) 佛陀在未成佛前,坐於菩提樹下,已開發宿命智明、天眼智明及漏盡智明。而佛陀開發的宿命智明已臻極致,達宿智隨念智力。 因此,佛陀以宿智隨念智力掀開波旬的底牌,並以指捺地,召喚地神作證,證明佛陀累世的福業遠遠超過波旬。 波旬經地神出面作證,只得認輸。但是輸得很不甘心。因此,愁憂苦惱,鳴金收兵而去。 波旬既然是愁憂苦惱而退走消失,當然心不甘,情不願,改天還會再來。 波旬回魔宮後,心想武攻、文嚇、比福力皆不行,改採色誘,魔宮特異功能! 色誘是不是有效? 轉輪聖王有玉女寶。佛陀想「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更需要玉女寶。 而且,阿修羅王與天帝釋提桓因經常爭戰不休,天帝釋不就是娶阿修羅王女兒舍脂為元配,阿修羅王放心,彼此相安無事![見雜阿含1106經] 波旬於是胸有成竹,來到菩提樹下。當時,佛陀成佛不久。 波旬化作一少年,勸佛陀接近人羣,馬上被佛陀識破,悻然離去。 接著波旬三女兒,愛欲、愛念、愛樂一齊上陣,來到佛陀面前,自願奉獻自己,做為佛陀足下給侍使命,也没得逞。 波旬武攻、文嚇甚至色誘,對於佛陀一無著力點。但是,仍不放棄觸嬈佛陀,但佛陀「無不定心」(十八不共法之一),波旬完全白費功夫。[見雜阿含第一O九二經] 波旬憍慢過盛,認為欲界是他的境界,是魔境。五欲,六入,眼著色、耳著聲、鼻著香、舌著味、身著觸、意著法,即是魔鈎,誘入魔網,永不得出。 佛陀告誡在家弟子謹守五戒,出家弟子避開名聞利養,以免陷入魔網,喪失慧命。 佛陀畢竟不為「天上天下,唯我為尊」挑戰波旬。佛陀純為眾生的解脫老、病、死,而建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的無上、唯一的解脫之道。 故而,「天上天下,唯我為尊」,直指解脫之道的唯一、無上與至真。無諍、純靜。非波旬的境界。 既然,解脫道,非波旬的境界,因此波旬自始對於佛陀心懷憂愁苦惱,時時忐忑不安,甚至倉促催使佛陀入滅,當可理解。 [參考長阿含經,卷二,第一分遊行經第二之一] (取材自Alex Pai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六
佛十力: 一、是處非處智力:於是處確實知是處,於非處確實知非處,洞察是非的智 力。 二、業智力:知道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因果業報的智力。 三、定智力:知道種種禪定解脫種種不同煩惱的智力。 四、根智力:知道一切眾生根性差別的智力。 五、信解智力:知道一切眾生種種不同知解的智力。 六、界性智力:知道一切眾生種種不同類別,不同境界的智力。 七、至處道智力:知道一切眾生趣向正法和趣向邪法的究竟處的智力。 八、宿住隨念智力:知道一切眾生過去世任何一生的任何大小情事,隨念而知的智力。 九、天眼智力:觀見一切眾生善惡行為,捨生趣生的實況的智力。 十、漏盡智力:永斷煩惱,心解脫慧解脫,證得圓滿普照無上正覺的智力。 (見釋從信師父前揭書同頁,雜阿含第六八四經,增一阿含卷四十二,結禁 品四十六,第四經。) 此外,佛陀亦成就四無礙智與十八不共法。 四無礙智: 一、法無礙智:通達諸法名相無礙。 二、義無礙智:通達諸法的義理無礙。 三、辭無礙智:說一切法辯才無礙。 四、樂說無礙智:反覆說一種法無疲厭,樂說無礙。 十八不共法: 一、身業無失。 二、口業無失。 三、意業無失。 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拾。七、欲無滅,眾善奉行。 八、精進無滅。 九、念無滅。 十、慧無滅。 十一、解脫無滅。 十二、解脫智見無滅。 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見釋從信師父前揭書同頁。] 另外,佛陀又成就七菩提分,如同轉輪聖王成就七寶,轉輪聖王獨享七寶, 佛陀與所有人共享,七菩提分即:一、念菩提分。二、擇法菩提分。三、精進菩提 分。四、喜菩提分。五、猗息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捨菩提分。七種證菩 提的法寶。(見釋從信師父前揭頁三五至三六。)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五
佛陀挑戰波旬的念頭才起,波旬已發動十八億魔軍,而且,御駕親征。其兵馬掀起的塵土,足以掩蓋整個閰浮提三尺厚,尼連禪河、尼俱律樹就要被深埋地底,佛陀仍靜坐樹下,不動如如,不知在刼難逃! 波旬有多高,起碼二千四百丈,八百公尺以上,有如一座大山!歲數多大? 據大目揵連自述(見中阿含經,大品降魔經第十五):拘留孫佛,祂是天魔,名「惡」,妹妹名「黑」,波旬是黑的兒子,大目揵連的外甥。惡魔因暴力阻撓拘留孫佛弟子的托鉢,致其頭破衣裂,犯下「出阿羅漢身血」五逆罪而下地獄,波旬接下魔王位子。拘留孫佛是娑婆世界賢劫第一佛,佛陀是第四,因此,波旬歲數可以「劫」計算。 波旬如此身高、如此歲數,竟然如臨大敵,集合全體魔軍,對付形單勢孤,小如螞蟻的未來佛!未免小題大作。 原來,佛陀甫一出生,就引發六種震動、波及三界,遍及十方、魔宮幾乎被搖垮。因此,波旬早就視佛陀為大敵,隨時準備消滅佛陀,或至少打消佛陀成佛的念頭。如今,竟讓佛陀先發制人,已失了先機! 因此,波旬在盛怒之下,發動幾波強烈攻勢。竟然,毫無攻擊力,因此,改採「文嚇」:探探佛陀葫蘆藏什麼藥!再致命一擊! 佛陀公開祂的藥: 仁鎧三昧弓,手執智慧箭,福業為兵眾,今當壞汝軍。 原來佛陀什麼都没有,比諸葛孔明唱空城還誇張! 因此,波旬也不拆穿佛陀的「兒戲」,就問道:可以法滅法? 波旬深知,神通由禪定所開發,你有「定」,我也有「定」,嚇嚇你,讓你失定,神通就發不出來! 佛陀回答:可以法滅法,正見滅邪見乃至正定滅邪定。 佛陀所說的正定是四禪(色界四定)加無色界四定,共八定,通稱四禪八定,而波旬的定指欲界的定,不上正定,是邪定,所以正定剋邪定。(後來佛陀總結:法猶尚滅,何況非法。) 波旬不服還是出言恐嚇:「再不走,我就抓起你,抛向海裡!」 佛陀不為所動,就掀波旬的底牌! 「汝本作福,唯有一施,今得作欲界魔王。」 「我昔所造功德無能稱計!」 波旬被擊中要害,仍強顏道: 「今我作福,汝今證知。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 波旬自知自己的斤兩,仍試圖反擊,挽回劣勢。因此,要佛陀舉證: 佛陀即伸右手,以指按地,語波旬:「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 地神即時從地涌出,叉手白言: 「世尊,我當證知。」 地神說罷,波旬服了。愁憂苦惱而退兵! [參考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九,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二] 「世間所有力,遊在天人中,福力最為勝,由福成佛道」 (見增一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第四經) 波旬在拘留孫佛時,接下舅舅惡魔(大目揵連的前、前身)的魔王寶座,欲界為尊,僅是因為,波旬在不知多長遠的過去,布施一碗飯給辟支佛,在福田播下種子,種子成樹結果實,得魔王位子,不知要多長久。然而,根壞樹倒果落一霎那,豈能粗莽,只好黯然而退。 佛陀的掀波旬底牌,一語道出波旬的來歷,叫做「宿住隨念智力」!知道一切眾生過去世,任何一生的任何大小情事,隨念而知的智力。(見,同上釋從信師父解釋)是佛十力之一。 就談佛的十力。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四
佛陀宣稱:祂成佛,也成就四無所畏和十力。[見雜阿含第三四八經] 什麼是四無所畏? 一、直說証得無上正等正覺,受非難而無所畏。 二、直說諸漏已盡,受責難而無所畏。 三、直說障道非正法,受辯難而無所畏。 四、直說一切佛法,受問難而無所畏。 [見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第二經。另見釋從信師父解釋,圓覺經,圓明出版社,頁三十四。] 佛陀這樣成就四無所畏,就是公開宣示,接受一切挑戰。而所謂"無所畏", 不是無所謂,我說我的,你說你的,聽不聽由你、接不接受也由你,笑駡由你, 甚至駡不還口、打不還手,一副有修養、永遠保持風度的模樣。 佛陀公開宣稱"四無所畏",就是毫無畏懼接受一切挑戰。並且,自信,永遠 立於不敗之地。而所謂挑戰,不僅是唇槍舌戰,所謂君子動口不動手,而是無限 制級的隨時隨地恭候。 而且,佛陀公開宣示接受一切挑戰前,先向弊魔波旬挑戰。當時,佛陀尚未 成佛。 佛陀如是述說:「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時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誰最豪 貴,我當降伏,已降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皆悉靡伏。時我復重作是念,聞 有弊魔波旬,今當與彼戰,以降波旬,一切憍慢豪貴之天,一切靡伏。」 [見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之一,第五經。] 佛陀如是挑戰波旬,欲證明祂在欲界六天,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似乎,佛陀未成佛前,仍未悟「色、受、想、行、識五蘊,無我、無我所」。 亦即,五蘊是「我,異我,相在」或「非我,不異我,不相在」,仍未釐清。 [參考:雜阿含第三十一經、第三十二經。] 但,無論如何,佛陀先挑戰欲界最尊(豪貴)、最憍慢的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 天的魔王,以示對於童年豪語,負責到底。因為,佛陀這輩子,無論成佛前、成 佛後,皆真實語,說到做到,所有言說,不虛不誑。 當然,成功挑戰欲界魔王,仍有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空處待挑戰!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佛陀的鏡子( The Buddha's Mirror)之三
佛陀,未成佛前,走出苦行林,捨棄苦行,回歸八正道,平穩走上正覺大道,即菩提大道。 首先,佛陀來到尼連禪河,接受牧羊女所獻的乳糜。然後,步入尼連禪河,沐浴淨身,又接受名叫「吉祥」者所獻的吉祥草,敷座於河邊一尼俱律樹下。此樹一稱畢波羅樹,通稱菩提樹。 佛陀坐於菩提樹下吉祥座上,專精思維,進入初禪、二、三、四禪,經七日,終於大徹大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梵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成為覺者(Buddha),音譯佛陀。時年三十五歲。 [參考: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第七經] 佛陀自述,祂是依八正道悟十二因緣法而成佛。 [參考:雜阿含第二八七經、第三四八經、第三六九經、第三七O經,長阿含經第一分、初大本緣經第一。] 佛陀宣稱成就「覺者」(Buddha),就此「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其童年 所言,真實不虛,如何證明? 佛陀又宣稱,祂不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成就「四無所畏」「十力」。 [見雜阿含第三四八經。] 因此,佛陀自豪「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不但公開宣揚,而且,表明接 受任何挑戰。明的、暗的,文的、武的,單挑、羣圍、幻術、詐術甚至神通,皆不限制。而且,自信,絶對經得起任何挑戰! 就先談四無所畏及十力。 看看佛陀如何挑戰與應戰!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二
佛陀為證明其「童語」真實不虛,抛棄王位、甚至拒絶更高的王位。不在既有的「尊位」,南征北討、東伐西拓,成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太陽底下,唯有一王」的大一統。 而所謂大一統,依佛陀的觀念,就是王四天下。佛陀竟然背道而馳,不依權勢竟想「唯我獨尊」?! 佛陀在成佛後,的確向眾多弟子提過,祂有一輩子當過轉輪聖王,是金輪級數,名稱頂生王,七寶具足,輪寶、珠寶,馬寶、象寶、玉女寶、典兵寶、居士寶都齊集,並且,王四天下,閻浮提、瞿耶尼、弗于逮及鬱單越大小國王,莫不俯首稱臣。爾後,頂生王更上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天,又音譯忉利天),與天帝釋提桓因分座百千歲。 佛陀、轉輪聖王與天帝釋提桓因生俱三十二相。因此,頂生王發現,他與天帝釋顏貎、舉動、言語、聲響幾乎無差別。當然,忉利天人身高一百五十丈,頂生王亦能隨意增長至同一高度,兩人幾乎無可分別,久而久之,頂生王萌生 貪念害念,欲取代天帝釋而獨王三十三天,成就「天上天下,唯我為尊」。念頭才起,剎那下墜人間,七寶消失,壽命將盡。 [參考:增一阿含經卷八,安般品第十七。] 佛陀未成佛之前,没有宿命通(宿命智明,三明之一,也是統稱六通之一),為什麼能避免前世所犯過錯?恕我保留! 出家,離欲離諸惡不善法。出家,以八正道為唯一大道,因此,大雄大力,抗拒任何誘惑與排除任何障礙。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佛陀的鏡子(The Buddha’s Mirror)之一
佛陀(The Buddha),釋迦牟尼佛,甫一出生,雙腳著地,即朝東、西、南、北方向,往返各行七步。然後,徧觀四方,舉起手,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參考:長阿含經卷一,初大本緣經第一分。] 以上敍述是有依據,你能相信嗎?我深信不疑。 基於上述確信,相信聖母瑪利亞處女懷胎。 而且,從「耶穌扛十字架,走上山頂,被釘在祂扛上來的十字架」的整個事件(The Crucifixion),我確信耶穌是神,是上帝的兒子。 真實發生的事,就該如實傳述下來! 你不相信奇蹟(Miracle)? 太陽公公會儍儍站在天空,等著你消耗!?地球以極快的速度,公轉,繞著太陽,顯現春、夏、秋、冬四季。自轉,顯現白天、夜晚。你我一點都不覺得地球有公轉、自轉?不會感到天旋地轉?不就是奇蹟! 「哈!老兄,那是自然法則(Laws of Nature ;Natural Laws),不是什麼奇蹟!別想太多!」 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不是奇蹟?那麼天下就没有什麼奇蹟可説! 既然如此,就保持平常心,我可要繼續說下去! 佛陀在二十九歲那年出家,抛棄王位繼承權。走入苦行林前,又婉拒摩揭陀國頻沙王的共治建議。 佛陀堅定意志,欲證明祂是「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取材自Alex Pan's Digest) Alex Pan TheWalker 2013.08.10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